4月29日,2025國自然初 審結果公 布,據通告,基金委今年共受理項目申請432429項,不予受理項目申請997項。
和去年的383123項相比,今年的申請增加了49306項,近5萬項,是去年增長量(80231)的6成多,是前年增長量的近5倍(4.92)。今年在接受項目數量創歷史新高的基礎上,不予受理項目數量上還創下歷史新低,低于1000項,僅為997項?;谏鲜銮闆r,今年的國自然競爭恐怕會比去年還要激烈,最終資助率很可能明顯比去年低。
圖源:研智港
按照國自然基金評審流程,2025年國自然初審已經結束,初審只是形式審查,通過了形式審查,就是函審 - 專家評審。目前已經到了最關鍵的函評階段(通訊評審)。
截止目前,基金委尚未公示今年的函評專家名單。近年來,基金委接連開展項目評審“打招呼”歪風專項整治,對評審“打招呼”打擊力度越來越大。對于申請基金的大多數人來說,對專家評審了解并不多。了解函審過程,有的放矢,無疑對提升基金申請成功率大有裨益。
此前,國自然基金委江虎軍等(國自然基金委醫學部處長)在中國科學基金期刊發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函評專家指派現狀及其分析》(《中國科學基金》2023年37卷第5期)文章,文章用數據揭秘了函審過程。據報告:
· 函評專家2/3是小同行,1/3專家部分熟悉或不熟悉評議項目研究內容
·約63%~66%的專家自認為熟悉所評議的項目研究內容,即屬于所評項目的小同行專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1/3的函評專家不是所評項目的小同行專家。
· 一半專家用時不到2個小時完成一份評審
· 大部分專家收到了11-20份申請書;49.3%的專家在2個小時內完成一份申請書的評審。
全文如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函評專家指派現狀及其分析
江虎軍1通信作者郝艷妮2 王蕊1 鄭知敏3 楊列勛3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中心;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劃局)
同行評議質量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稱“基金項目”)評審的生命線,事關申請項目的命運,事關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健康發展?對于所有通過同行評議制度進行科學決策的管理部門,確保同行評議質量是其信譽和聲譽的基本保證?因此,同行評議質量一直是基金項目管理者最關心的事,也是基金項目申請者最關心的事?
在基金項目受理量快速增加情況下,項目管理者工作量越來越繁重,如何確?;痦椖康耐性u議質量便成為一項非常緊要的事情?我們希望通過對基金項目同行專家指派情況的分析,評價目前基金項目同行評議的質量,進而探討進一步提高同行評議質量的可能措施?
一、基金項目同行專家指派現狀分析
對2014—2021年期間參與基金項目函評的同行專家對所評項目研究內容熟悉程度、專家評議項目數分布、評議專家年齡分布以及評審專家的評審項目數等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旨在通過分析這些指標在2014—2021年的變化來了解科學基金項目的同行評議質量,進而探索提高基金項目同行評議質量的可能措施。
1.函評專家為所評議項目小同行情況
選擇小同行專家評審基金項目的目的就在于確保同行評審意見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以利于項目管理者開展科學的遴選。項目管理者在短時間內為大量基金項目遴選同行專家,因受到項目管理者的專業知識、對同行專家熟知程度、專家庫質量、指派專家過程中各種政策要求、遴選專家的標準等多因素影響,難以保證所指派的函評專家均為所評議項目的小同行專家。
我們對2014—2021年期間參與函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地區科學基金項目三類項目的專家是否是所評議項目的小同行進行統計分析。
通過統計函評專家對所評項目的熟悉程度指標發現(圖1),約63%~66%的專家自認為熟悉所評議的項目研究內容,即屬于所評項目的小同行專家,約34%~37%的專家自認為部分熟悉或不熟悉所評議的項目研究內容,這表明參與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地區科學基金項目三類項目函評的專家中,超過1/3的函評專家不是所評項目的小同行專家,隨著年份遞增非小同行占比呈整體下降趨勢,但這種下降幅度很小,不同年份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在2014—2018年間,甚至有4%~5%的函評專家明確表示不熟悉所評議項目研究內容。
2.函評專家評審項目數分布情況
給函評專家指派過多的基金項目且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函評,往往會因為專家的評審負荷過重而影響同行評議的質量。對2014—2021年期間每位函評專家參與評審所有基金項目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函評專家之間評審項目的數量存在不均衡現象(圖2)。
評審項目數在5份及以下的專家百分率雖呈現下降趨勢,但依然高達9%以上;評審項目數在6~10份之間的專家占比也呈現下降趨勢,從2014年的26.6%下降為2021年的9.7%;評審項目數在11~15份之間的專家占比,雖有起伏但仍維持在45%以上,是評審專家占比最多的一部分;評審項目數在16~20份之間的專家占比呈現快速增加趨勢,2020、2021年分別達到53%和28%,這或許與自然科學基金委將評審專家評審面上類項目數上限由原來的15項調整為20項有關;評審項目數在21~30份之間的專家占比呈穩步增加趨勢,2021年已增加到6%以上,評審項目數在31份以上的專家占比大致維持在1%~2%之間,其中評審項目數在50項以上的占比約在0.5%左右。上述情況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專家因評審項目數在5項之內,評審任務偏輕,同時又有相當一部分專家的評審項目數在20項以上,導致評審任務偏重。
3.函評專家的年齡分布
對2014—2021年期間參與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地區科學基金項目三類項目函評的專家年齡分布進行統計分析(圖3),發現35歲及以下專家占比較低,大致在0.25%~2.44%之間;36—45歲專家占比從2014年的30.22%下降至2020年的20.21%,2021年又回升至26.8%;46~55歲專家占比為所有年齡段中最高,但呈現下降趨勢,從2014年的50.89%下降至2021年的39.06%;56~65歲專家占比則呈現上升趨勢,從2014年的15.56%上升至2021年的31.61%,而且66歲以上專家的占比也呈現上升趨勢,2021年已達到1.52%??傮w上,45歲以下專家占比在顯著下降,45歲以上專家占比在顯著上升。
二、函評專家合理的評審負荷調研
對每位函評專家所能評審面上項目數量進行問卷調研(表2),若評審時間為1個月,76.5%的專家認為評審項目數應在20項之內,24.5%專家認為可在20項以上,每位專家評審項目的平均值為17項。同時對評審專家評審一份面上項目所需要的時間進行問卷調研(表3),9.3%的專家認為在1小時以內,40%的專家認為在1~2小時之間,24.3%的專家認為在2~3小時之間,26.4%的專家認為在3小時以上,完成1份面上項目評審的平均時間約為2小時。在一個月內若評審20份面上項目,每位函評專家需要約34小時,這對于利用工作之余來評審基金項目的專家來說依然是一項繁重的任務。上面圖2中數據顯示,2020、2021年被指派的項目數在15項以上的函評專家占總數的百分比分別為60%和35.21%,指派20項以上的函評專家百分率約為6%。與2014—2019年比較,相對應的數據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主要是由于自然科學基金委對單個函評專家所能評審項目數量由原先的15項調整為20項。但是,從調研數據看,函評專家評審的負荷正變得越來越重。
三、討論與建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同行評議質量面臨挑戰,特別是基金項目數量的持續大幅增加以及基金項目管理者的不足雙重加劇了這種挑戰。我們對2014至2021的八年間全委的指派專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被指派的1/3以上的評審專家不是所評議項目的小同行,1/3以上的評審專家的評審任務偏重,大于45歲的評審專家的占比在顯著上升。
雖然上述八年間全委的指派專家數據顯示,被指派的1/3以上的評審專家不是所評議項目的小同行,且在不同年份之間的差別并不顯著,大致維持在34%~37%之間。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必然與專家指派中三個因素,即參與指派的人、專家庫及遴選專家的方式有關。由于輪崗、流動項目主任更替等因素帶來參與指派的人的變化,卻沒有給小同行占比帶來原本以為的較大的影響,或許指派人的作用在完成大量項目的同行專家指派過程中對小同行占比影響不大,因此,這暗示專家庫和遴選專家的方式可能是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2013年我們探索智能指派函評專家,發現非小同行占比由傳統方式的41%下降為32%,說明遴選專家的方式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自然科學基金委自2014年在項目評審系統中,增加智能推送函評專家供項目管理者選擇功能,此后對遴選專家方式幾乎沒有改進,而且在專家庫維護與更新方面雖每年都呼吁予以重視,但由于限于多種條件而導致實際上重視程度仍有待提高,這說明專家庫及遴選專家的方式對專家指派后的小同行占比具有較大的影響。
因此,加強專家庫的維護與更新以及改進遴選專家的方式,應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兩個重要切入點。一方面在保證指派專家的科學性的同時要提高指派專家的效率;另一方面在保證指派專家有較高學術水平外,還要充分利用專家庫資源,合理分配評審任務。因此,高效率指派專家手段的發展和高質量專家庫的建設與維護是進一步降低指派專家非小同行占比的有效手段。
1、加強專家庫的更新與維護
專家庫是同行評議的基礎,高質量的專家庫是獲取高質量同行評議的基礎?因此,建立高質量的專家庫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所有通過同行評議機制進行科學決策的機構,都需要建設一個高質量的專家庫,否則同行評議只能停留在某種形式,而無法達到利用同行評議機制進行科學決策的目的?高質量專家庫的標準是:(1)新涌現的優秀專家能及時入庫并被遴選參與評審;(2)庫中專家的專業信息必須準確?科學?規范;(3)建立能科學反映專家學術影響力的客觀標準?
統計分析2014—2021年間指派的函評專家的年齡發現年齡偏高函評專家的占比在增加,而年輕函評專家的占比在下降,說明由于項目受理數量增加而導致評審系統中可供遴選的專家數量不足,同時也說明有待加強專家庫的維護與更新,特別是將優秀的年輕專家補充進專家庫,既能提高函評質量又能促進其成長?自然科學基金委始終在呼吁重視專家庫的維護與更新,之所以依然存在上述問題,關鍵在于專家庫維護與更新的方式尚未改進,即專家庫維護與更新的效率比較低?逐個判斷專家是否可以勝任基金項目的評審并逐個錄入專家信息,無疑是限制專家庫維護與更新的瓶頸?
庫中專家的個人專業信息不規范?不專業是影響專家庫質量的另一重要因素,這主要與專家庫結構設置有關?改進專家庫中關于專業信息的結構設置,可以規范專家填寫個人專業信息,實現專家個人維護與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專家維護之間的統一?目前,系統中專家個人維護與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專家維護互不關聯,指派專家時究竟以哪一個為判斷是否是同行專家的標準,是一個有待明確的重要問題,若采用智能指派,這個問題尤為突出?
提高同行評議質量既要降低指派專家的非小同行占比,也要確保指派專家是所在研究領域中的佼佼者,應避免評審專家的學術水平低于所評議對象現象的發生,維護更新專家庫就是要將優秀的專家納入專家庫中,這充分說明建設高質量專家庫非常重要?
2、改進遴選函評專家的方式
目前主要依靠項目管理者遴選項目的函評專家,但存在如下問題:首先,項目管理者習慣使用熟悉的專家,容易固化項目函評專家范圍,形成評審圈子;其次,項目數量增加提高了遴選到合適函評專家的難度,增加了項目管理者指派專家的隨意性,也容易導致指派同一專家過多的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系統雖能為項目管理者智能推送候選的函評專家,但推送的專家是否是所評議項目的小同行,或者學術水平如何,依然依賴于參與專家指派人的判斷,智能推送函評專家只是輔助項目管理者遴選專家的一種手段,依然受到項目管理者人為因素的干擾,如果參與專家指派的人越多,這種影響便越大?評審系統智能推送專家功能不理想以及項目管理者完成數量眾多項目同行專家遴選困難,這些必然導致參與專家指派人的疲勞狀態,還將增加專家指派中的隨意性?我們以往的探索證明,智能指派是確保完成大量項目同行專家指派公正性和科學性的理想手段,當然,進一步探索確保智能指派的科學性和公正性,應是今后智能指派的重要研究內容?
3、減輕函評專家的評審負荷
評審負荷過重無法保證評議人有足夠的時間閱讀申請書并給出科學而具體的評審意見,這已成為影響同行評議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導致函評專家的評審負荷過重的原因如下:一是由于項目管理者熟悉的專家有限,愿意使用熟悉的專家,二是手工遴選函評專家方式無法實施精準回避,更不能做到科學遴選專家和均衡分配評審任務。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專家庫中已有的專家資源,特別是那些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家,實現精準回避,需要發展新的遴選函評專家手段,才能真正達到充分、科學利用專家資源目的。通過減少評審專家的評審任務將有助于提高同行評議質量,甚至可以避免同行評議中的代評現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同行評議制度已在我國實施整整40年,樹立了自然科學基金公正、合理的聲譽,贏得了申請者信賴,但評議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仍然突出。如何維護甚至進一步提高基金項目評審的公正性、科學性和權威性,除改進上述問題外,有必要對科學基金制度進行完善。設置獨立于科學部的同行評議中心既可使同行評議走向專業化從而提高同行評議質量,又可實現同行評議制度中的權力約束而有助于提高科學基金項目的公正性,隨著自然科學基金委受理的項目數量的不斷增加,采用這種制度的必要性正變得越來越明顯。
來源:中國科學基金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