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到底要我死幾次?”
2018年,中國臺灣省出品的一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我看到了這樣一句令人心碎的臺詞。
在這部劇中第一單元《媽媽的遙控器》里,男孩紀培偉的媽媽獲得了一個可以無限回溯時間的遙控器。
在遭受到丈夫背叛之后,兒子似乎成為了這位媽媽生活唯一的希望;
她用無形的期待將男孩的生活套上了冰冷黑暗的色調,用遙控器一次又一次操控著男孩的決定。
紀培偉突然發現,自己被困在“星期三”這一天中,一直遇到同樣的人,做著同樣的事;
可他第四次將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交給媽媽時,卻聽見媽媽冷冷地說:
“我已經給過你三次機會了,你還沒學會教訓。”
從此之后,小到吃穿住行,大到人生軌跡的選擇,再到精神思想的變化,只要與媽媽的預想不符合,紀培偉的時間就會“一鍵倒退”。
在圖書館學習時,紀培偉認識了女孩小嵐,小嵐活潑熱情,家庭氛圍自由寬松;
她就像突然闖入這片灰暗色調的一抹光彩,深深吸引了紀培偉。
可媽媽很快就發現了兩人正在交往,紀培偉苦苦哀求媽媽不要倒退時間,不要讓他失去這唯一的快樂。
可媽媽還是按下了那個按鈕,讓小嵐永遠失去了和紀培偉在一起的那段記憶。
他的快樂一瞬間在媽媽手中斷送、蒸發,就像一個木偶沒有被剝離感情,但是已經完全淪陷,被他人掌控在手中。
紀培偉開始自殺,他割腕、將電吹風扔進浴缸,可因為那個遙控器,他連死也不能自由。
他說:“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可媽媽的回應卻是:“你是媽媽生的,你是媽媽養的,你不可以有這樣的想法。”
這樣窒息的生活,令人無法逃離的控制欲,根本不是對于現實的藝術化加工,而是某些家庭的真實寫照。
在這些家庭中,孩子不孝,反而成為了最正確的事,否則等著他們的,就是絕望、崩潰...
心理控制的來源
記得龍應臺曾在文章中寫到一段著名的母女對話:
媽媽:“我做了魚,你愛吃魚對吧?”
孩子:“媽媽,我不愛吃魚。”
媽媽:“是鮪魚。”
孩子:“我不愛吃魚。”
媽媽:“我在魚里加了芹菜。”
孩子:“可是我不愛吃魚。”
媽媽:“吃魚很健康,吃魚可以長壽。”
孩子:“好的,但是我不愛吃魚。”
媽媽:“連鮪魚也不吃?加了芹菜的鮪魚也不吃?你都沒有嘗試過怎么知道愛不愛吃呢?”
在孩子又一次明確表達拒絕后,媽媽說:“好吧,那下次可以試試鮭魚。”
總覺得奇怪,好像有一些父母完全聽不懂孩子說出口的話,只一味輸出自己的想法,不達目的不罷休。
與那些暴躁、用武力發泄控制欲的家長不同,這樣的父母就像無形的柔軟藤蔓,緊密將孩子勒緊,讓其喘不過氣來。
心理控制(PC)是一種以針對孩童的思想和感受的侵入性和操縱性行為,成人通過控制兒童的心理世界來施加權力、獲得滿足。
這樣的成人往往有著過度的自我價值感,他們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之中,將自己的觀點奉為圭臬,還要強迫他人一并認同。
在另一些情況中,父母可能會因為對于未來的不確定性過度憂慮而產生的控制欲望;
他們擔心孩子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因此就用控制欲試圖規避這些風險。
就像中式父母常說的:“你現在不懂不要緊,以后你會感謝我。”
可等到孩子長大以后或許會發現,除了家里到處都是海闊天空。
你的孩子被控制了嗎?
最恐怖的其實不是控制,而是家長們沒有絲毫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反而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全都是出于“愛”。
可當孩子們用他們的方式反過來應對,他們卻又說孩子斤斤計較、不知感恩。
心理咨詢工作者常常有一句話:“往往來看病的那個孩子,是全家中病的最輕的一個。”
父母的心理控制會大幅度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當孩子無法按照自己的決定做事,不得不遵循家長的意愿時,他們會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深刻的懷疑。
隨之而來的打壓式教育更是為這樣的心理狀態不平衡雪上加霜。
當父母通過讓孩子愧疚、自責或者情感撤回(成績不好爸媽就不愛你了、不聽話就不要你了)等手段進行心理操縱時;
會讓孩子長期處于情緒壓抑的狀態。
他們會反抗、會叛逆,會抵制父母的行為;但如果抵制無果,就會慢慢演化為習得性無助,也就是父母眼中的“窩囊”、“沒出息”、“沒主見”。
而他們一邊嫌棄打壓著子女,一邊又享受著這樣的依賴。
記得2023年看過這樣一個熱搜詞條:“14歲女兒做好一桌飯菜等媽媽反被指責”。
江西一個14歲的小女孩,暑假在家學做飯,忙活了一上午趕在媽媽下班前做出了四菜一湯,有玉米排骨湯、番茄炒雞蛋、青椒火腿……
回家就有熱飯熱菜,有女兒熨帖的關心問候,我相信這是無數家長看了高興都來不及的情景。
可這位媽媽卻嫌棄地說:“你這飯菜都涼了,做的也太早了!”
“你是不是還想讓我表揚你?你給我整這么多菜,我倆怎么吃啊?”
“你學習要是有這個勁頭,也不至于考那點分!”
這孩子未來的學習成績如何很難說,但如果長期以往,她的心理狀態必然會受到很大影響。
家長對于孩子的控制,絕不能是“心理控制”,而需要是“行為控制”。
就像修剪一棵小樹,我們要為它澆水、施肥、捉蟲,卻不能強行命令它往某個方向長,也不能要求一棵海棠花樹向結出甜果子這樣的目標努力。
孩子永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要做的是規整其成長的能力,而不是修建其成長要走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