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塵谷行知
陷溺世俗泥潭,很多情境其實大家都是身不由己,何況在當今這等內卷氛圍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即便我們內心極其抵抗趟此渾水,但往往還是無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難免會濕了雙腳。
故要明白,有意掙扎可能只會適得其反,如果換以一種無心之舉措,蓋能逆轉生命困局。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至誠之道。
首先我們要大致了解一下“心”是什么。
常講靜心靜心,實際上一般人練習靜心時并沒有達到真正的靜心,充其量只定得一個身體的靜止態和呼吸的沉靜氣,自然所觀察到的東西也并非是真心。
心的顯現,兩個極關鍵的概念,一個是“先天之性”,一個是“后天知覺”。
后天知覺屬于妄念,正此妄念以歸于正念,并且與先天的x合一,即可“明心”,在這個體驗狀態下你就知道什么是心了。
然而,明心是一回事,能不能達到誠心又是另外一回事,因為心態的真誠是需要付出努力去保持的,就算你明了心地,如果沒辦法持續往下走的話,光明就慢慢變昏暗了。
就像我們頭頂的燈泡,它能亮,但你保證不了它一直都亮著,隨著各種外在因素的干擾變得時明時暗。
《了凡四訓》講到“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福貴得福貴,求仁義得仁義”,很多人會心存疑問,不知道其真實性如何,有幾分可信度。
出家人不打誑語,如果還沒開始修習,我們自己內心就事先種下了顧慮,導致誠心泯,妄心生起,固然不靈了,求什么失什么。
真誠的心田里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是如果所種物是惡的,或許剛萌生的時候確實收效明顯,而事實上會半途夭折。
因為別忘了“舉頭三尺有神明”,人人心底都有良知的一桿秤,惡的愿力與良知的善性力量相抵相消,兩敗俱傷,整個人像一根樹枝一樣,從中間給掰斷了,身心分離,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是魂不守舍的狀態,像丟了魂一樣。
求善求惡僅憑一念之愿力,相應所結出來的果皆為自己承受。
所以發愿要非常謹慎小心,不可輕許亂七八糟的諾言,很多俗諾言其實是違背自然規律的,要想想自己是否扛得起這份誓言。
——END——
更多深度文章見作者微號:塵谷行知
延伸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