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攝影報道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件玉器,就是一個仿古的作品,應該是仿的青銅器。因為上面的紋飾,我們稱之為獸面紋,是青銅器上常有的紋飾……”初夏5月,來到浣花溪畔的四川博物院中,在典藏部鑒賞室中,這里的觀眾正目光如炬地盯著桌上的精美文物,聚精會神地聆聽專家的講解。因為這是一年中極為難得的機會,能夠如此近距離的,沒有隔著玻璃展柜的看到文物的每一處細節。
活動現場
5月16日,在一年一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之時,四川博物院的精彩活動就已經開啟了。當天,院中舉行了庫區藏品鑒賞活動,精選四川博物院藏清代和田玉、翡翠、水晶三類共七件珍貴玉器,更邀請了四川省文物局專家庫專家唐俐親臨現場,為到場的觀眾進行講解,通過“理論講解+實物觀摩”形式展開深度導賞。
活動現場
一件清代的青玉龍鈕獸面紋三足爐,蘊藏著什么樣的奧妙?在唐俐的講解中可以了解到,器物爐蓋上鏤雕了一條龍。“鏤雕在整個玉雕工藝中都是非常有名的。”唐俐表示,因為鏤雕需要在不破壞玉整體性的情況下,將必要的部分鏤空,這一工藝是十分具有難度的。而在唐俐的講述里也可以得知,在中國數千年的浩瀚歷史中,清代的乾隆時期則是清代玉雕最高水平。“乾隆非常喜歡玉,所以他在位的時期,大量的生產了很多玉,特別是在宮廷之中。”
此外,還有清玉螭榴桃式水盂、清青玉臥牛、清玉三色荷葉杯、清翡翠龍紋帶鉤、清水晶羅漢……當這些精美的玉器亮相時,在場觀眾無不屏氣凝神,被文物之美的震撼。在活動結束后,參與了導賞張女士激動又興奮地向封面新聞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川博的導賞活動,覺得體驗特別好。我是一位文博愛好者,平時就喜歡在博物館中‘泡’著。但這次在專家的講解下,我知曉了如何用其他的視角去欣賞文物,不是去看文物多么稀奇精美,而是從中獲取更多的專業的知識。”
而在導賞活動之外,四川博物院還將在國際博物館日推出更多精彩紛呈的活動。包括公益鑒定活動、圖書贈送活動、策展人導覽活動、“川博講堂”專題講座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18日當天,四川博物院還將開放書畫修復室,供觀眾參觀。觀眾可近距離接觸了解書畫修復,并與修復人員進行技術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