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文脈
九齡風度
廣州博物館藏
“清代張九齡告身帖石刻”
赴韶關(guān)展出
5.18
2025年5月16日,由韶關(guān)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韶關(guān)市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廣州博物館、深圳望野博物館聯(lián)合承辦的《風度得如九齡否——張九齡和他的時代》大型專題展覽將在韶關(guān)市博物館盛大開幕,展覽通過100余件(套)珍貴展品,從社會生活、政治外交、詩歌文學等多方面展示了大唐開元盛世景象和一代賢相、“嶺南第一人”張九齡的歷史功績和影響,為公眾呈現(xiàn)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覽為廣東“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韶關(guān)主會場的大型專題展覽之一,多件出土于20世紀60年代韶關(guān)羅源洞山麓張九齡墓、張九皋墓的展品在移交廣東省博物館幾十年后,首次重歸故里韶關(guān)進行展出。我館收藏的清代張九齡告身帖石刻亦是應(yīng)韶關(guān)市博物館邀請,首次赴外展出。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分為盛唐氣象、山河萬里、大唐榮耀、唐詩新風四部分,展品包括1960年代韶關(guān)羅源洞山麓張九齡墓和張九皋墓出土的滑石碟、青釉碗等珍貴文物。廣州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張九齡告身帖石刻,1980年發(fā)現(xiàn)于廣州“西來初地”的一堆斷磚殘瓦中。石刻方形青石,表面光滑平整,上刻有“告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兼修國史上柱國曲江縣開國男張九齡奉被制書如右符到奉行”等45字楷書。經(jīng)鑒定,文字內(nèi)容為唐代名相張九齡起復拜相第二年后加封的告身。
何為告身
告身是唐代授官文憑,類似于現(xiàn)代的委任狀。告身帖石刻中涉及的職官名稱與唐代官制的職事官、散官、勛、爵一一對應(yīng)。“銀青光祿大夫”為散官從三品,作用主要在限制班秩、服色等。“中書令”是執(zhí)行政務(wù)的職事官,是唐代的宰相,為正三品。在唐代,凡遇職事官和散官之階不匹配時,須用一個“守”或“行”字相區(qū)分。“集賢院”為編修國史、掌印經(jīng)籍的文官機構(gòu),規(guī)定以宰相為學士者主其事。“上柱國”為正二品的最高勛位,原為專賞給在場戰(zhàn)上有戰(zhàn)功者的勛銜,但到唐代,武勛卻漸及于朝官。“曲江縣開國男”則是食祿的爵位,開國男規(guī)定食邑為三百戶,但唐代由于封爵太濫,故徒有其名,必聲明“食實封”者才享其實。告身帖石刻書錄共分五行,每行均蓋滿“尚書吏部之印”的篆鈐,只有在表示御旨的“制書”兩字上沒有蓋,當是吏部奉旨行文不能逾越的格式。告身原都是寫在紙上,現(xiàn)卻刻在石上,既非本人墓地作陪葬品,又不是紀念祠廟所遺,用途不明。后有關(guān)專家據(jù)石刻邊上“淳二”2字蠅頭小楷考證,疑此石刻與宋代宮廷刻法帖《諄化閣帖》或《諄熙秘閣續(xù)帖》的刻印有關(guān),推測應(yīng)為道光至光緒年間廣東盛行叢帖鐫刻之時,據(jù)宋《諄熙秘閣續(xù)帖》翻刻而留存下來。此件告身帖石刻為我們研究唐代官制、政治史和書法史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張九齡告身帖石刻
清代張九齡告身帖石刻、拓片
張九齡是嶺南第一位宰相,曾主持開鑿大庾嶺路,貫通嶺南與北方的交通,有“嶺南第一人”之稱。他的宦海生涯在波譎云詭、變幻莫測的盛唐晚期經(jīng)歷了跌宕起伏。他也是“嶺南詩祖”、“詞人之冠”和“文場元帥”,他的詩歌、文學成就開創(chuàng)了盛唐詩歌文學的新局面。他更是盛唐時期的一代名相,以盡忠職守、敢于直諫而聞名。張九齡被罷官歸鄉(xiāng)后,有大臣推薦官員時,唐玄宗總要情不自禁地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
嶺南初夏,繁花似錦。千載而下,曲江公之文心劍魄,終在故土重光。在這個盛夏時節(jié),就讓我們走進展廳,跟隨張九齡的腳步,一起探尋他所處的時代,走近歷史的現(xiàn)場。
公眾號 | 廣州博物館
視頻號 | 廣州博物館
小紅書 | 廣州博物館
微博 | 廣州博物館
撰稿 | 劉 斌
葉偉華
美編 | 秦 陽
審校 | 宋 平
審核 | 曾玲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