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該書與2015年出版的《中華文明探源的神話學研究》和即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玄玉時代——五千年中國的新求證》,共同構成了“玉成中國”三部曲。此外,會上還發布了《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四重證據法研究》與《希臘神話歷史探賾》三部著作,這一系列成果對根植中國人文化心理的重要問題作出全新闡釋,為中華文明的探源找到了“玉石信仰”的突破口,并探索出一套歸屬文學人類學的、以“四重證據法”為核心方法論的中國本土文化理論體系。
蒼天的裂口,女媧為何要煉五色石去補?秦帝國的大一統,為何只用玉璽來象征?嫦娥奔月,廣寒宮中為何與玉兔相伴?2019年4月6日至7日,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中華創世神話”首屆新成果發布暨專家論壇舉行,正式發布了“玉文化先統一中國說”。
千百年來,神話傳說和歷史中的謎題一直都困擾著人們,例如,《山海經》中的山河是否真實存在,作者為何不厭其煩地記錄它們出產的各色玉石?這一切在今天發布的《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一書中,或許都能找到答案。作為神話學研究院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教授葉舒憲所著的《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一書,以九千至一萬年的玉文化的大傳統為立論基石,通過西部七省區250個縣市的調查采樣,劃定了總面積20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憑借豐富的田野樣本、“接地氣”的田野經驗,重新建構起玉禮器的神話學,揭示華夏文明的精神和信仰之根,提出“玉文化先統一中國”的獨創觀點。
《玉石神話信仰和華夏精神》一書中,對玉文化先統一中國的路線作了詳細的介紹:“先北方,后南方,最后進入中原。”這就對中原文化是華夏文化之根的傳統觀念形成挑戰。由于國際上用來衡量文明出現的文字在我國只有三千三百年的歷史,一些人認為中國文明與古希臘、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相比是出現最晚的。玉文化研究可以從物質文化的角度,證實中華文明的源流遠遠超出文字的歷史。
在先秦時期的中國,東方的魯國是禮樂文化的中心,北方的海濱地區和燕國、齊國是巫術和薩滿思想的故鄉,南方的楚國擁有恢弘的宗教幻想,西北邊陲粗獷的文化風氣則是法家思想的溫床。這些“多元”的文化能夠在一個共同的話語框架內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一個統一國家,必定是隱藏其中的、共同的文化基因起到了作用。要尋找這一文化基因不能局限于文本,而是要深入文字誕生以前的“大傳統”時代。
在文學文本的《山海經》里,記有140處產玉石的山河。經過堅持多年的田野考察,《山海經》中關于國土資源敘事的千古之謎將被解開。兩千年來被認為最荒誕不經的《山海經》,實際上在所有傳世古書中,最接近考古新發現的文化大傳統真相。
據了解,在本次論壇結束之后,上海交大神話學研究院與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將組織第十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主題為“玉文化先統一長三角”,對七千至五千年前長三角地區玉文化進行系統調研采樣,并關注對原創性研究成果的創意與轉化,為重建以厚重歷史而著稱的新的上海文化形象,奠定學術基礎。
可以預期的是,這樣全方位、多媒介的學術研究活動,將把神話學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峰,也給代表中國話語的文化大傳統新理論找到影視動漫等新媒體再創作的廣闊天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