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海天文館聯合徐家匯書院、上海市計算機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打造的沉浸式天文科普項目“行走的天文館@徐家匯書院——星海書航XR沉浸式體驗項目”在徐家匯書院發布。這是“行走的天文館”系列體驗內容首次以大空間的模式,走出位于臨港的上海天文館,來到市中心,帶領更多市民展開跨越時空的星際對話。
徐家匯書院內的星際元素。葉宇攝
“行走的天文館”是上海天文館去年10月推出的XR沉浸式體驗項目,基于元宇宙技術基礎,通過超高清建模、天文垂類大語言模型、XR大空間自由路徑規劃、體感手勢互動等專項技術,將上海天文館豐富的展項和珍貴藏品進行了內容重構和數字化重塑。“‘行走的天文館’可以說是基于天文館,高于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副館長劉健說:“上海天文館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網紅’館,與廣大觀眾對天文知識的渴求不無關系。通過數字化手段,可以讓天文館插上新的翅膀,去到更多更遠的地方”。
本次發布的“星海書航”大空間版是“行走的天文館”系列內容首次進駐上海市中心的公共空間。體驗內容根據徐家匯書院的現場結構進行了二次定制,通過LBE大空間和全高清建模的沉浸式體驗技術,觀眾將化身探險者,在講解員“曉天”與外星伙伴“科飛”的引導下,開啟從神話秘境到天體科學的奇幻旅程。
徐家匯書院版“行走的天文館”體驗現場。葉宇攝
現場還有一件珍貴展品——來自500年前的南丹隕石,將在徐家匯書院“限時”展出約一周。關于該隕石的記載,可追溯至明代《慶遠府志》,書中這樣描寫明朝時期(1516年)發生于廣西南丹的天文異象:“西北有星隕,長六丈,蜿蜒如龍蛇,閃爍如電,須臾而滅。”后來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人們發現廣西不少料子無法熔煉,最后經過中國科學院專家考證后,確認其為1516年降落于南丹的星際碎片。由此,南丹隕石也成為國內通過“二重證據法”認定的最早隕石記錄。本次展出的是其中體積較大的一塊隕石,含92.35%鐵鎳合金及稀有礦物,表面保留氣印和熔蝕痕跡,為研究宇宙射線提供了關鍵樣本。
1516年的南丹隕石。葉宇攝
徐家匯書院版的“行走的天文館”將于5月2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每場可容納20人左右,體驗時間約為半小時,市民游客可通過線上平臺進行購票預約。
原標題:《來徐家匯書院看500年前的隕石,“行走的天文館”系列首次進駐上海市中心》
欄目主編:吳衛群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葉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