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作為生活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消費、穩就業、惠民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眼下,諸如月嫂、育嬰員等職業也成為熱門。這不,儋州的符女士剛參加完政府組織的“育嬰員”公益培訓并考試通過之后,就來到市場上找工作。可沒想到,這“應聘”變成了“培訓”,讓符女士越發覺得不對勁。
當事人 符女士:在58同城上面找工作,它那里寫的是招聘育嬰師,(月薪)是八千到一萬二,我就投(簡歷)了 ,那邊家政老師聯系的我,他是說來這邊,家政公司的單是高端客戶。
符女士說,等她來到位于海口和平大道的這家誠鴻家政公司,工作人員以需要提高業務水平為由,推薦她先參加公司組織的“育嬰師”培訓,為期半個多月,費用980元,且承諾培訓考證后包推薦工作。沒多想,在5月12號,符女士和對方簽訂了培訓協議合同,并先交了定金580元。
當事人 符女士:簽了以后她就說,這個證咱們學不一定能考得下來, 她說 要不要找別人代考,另外再付300塊錢,就覺得它這個不懂是不是正規的,為什么我要考證還要給錢給別人代考,我就說我不學了,讓她把錢退給我 ,她不退。
誠鴻家政公司負責人的說法令符女士覺得莫名奇妙,她不禁質疑起這家公司是否能開展正規家政培訓。5月14號下午,記者陪同符女士來到這家誠鴻家政公司,負責人馮女士稱,自己確實承諾等符女士培訓完拿到證后,幫她找到雇主,但從來沒說過可以叫人替考的事情;而培訓協議合同上寫明:乙方報名后不予退款,且符女士交的580元是定金,無法退還。
海南誠鴻家政服務有限公司 負責人 馮女士:(培訓費)欠公司四百,到時候從工資里面扣,(記者:就是確實會給她安排工作嗎后面)會啊,手續辦完了,你到下午跟人家說你不學了,這個錢人家給你退不。
家政公司跨界開展培訓業務
屬超范圍經營已被責令整改
不過,記者發現,這家海南誠鴻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營業執照備案事項一欄,行業類型為: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并不包含培訓。而當記者問起該公司是否有家政行業的培訓資質,對方稱不需要資質也可以培訓,還通過手機出示一張其他公司的營業執照,這張營業執照上的經營范圍寫有職業技能培訓。馮女士稱,這也是他們合作的公司,只不過由于誠鴻家政公司場地大,便把培訓安排在這邊。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還發現,誠鴻家政公司存在培訓中介行為。
海南誠鴻家政服務有限公司 負責人 馮女士:(記者:你這培訓機構應該讓她知道她培訓的主體是誰啊,對不對)我們本來家政公司就屬于中介,我們(合同)上也有我們的地址啊,有啥的 ,(學員)他們考試鑒定就往(別的學校)那邊走嘛。
從事服務業的家政公司招收學員進行培訓,這樣的操作是否合法合規?記者把情況通過海口12345熱線反映給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海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美蘭分局海甸監督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來到現場。經查證,誠鴻家政公司招收學員培訓屬于超范圍經營。
海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美蘭分局海甸監督管理所 副所長 蘇清:現在這個海南誠鴻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它的經營范圍現在只是有一個保姆服務,鐘點工服務,家政服務,專業月嫂服務,保潔服務這幾個項目,沒有這個培訓的內容在里面,針對它這個問題要進行整改。
現場,經過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協調,誠鴻家政公司同意與符女士解除培訓協議合同,并退回符女士支付的580元培訓定金。
(職業技能培訓“避坑指南”)
警惕市場存“渾水摸魚”亂象
多渠道解鎖正規學習路徑
當“一技之長闖天下”成為職場共識,職業技能培訓市場卻暗藏“渾水摸魚”現象:虛假宣傳、資質缺失、培訓“貨不對板”等問題頻發,不少求職者花了冤枉錢卻學不到真本事。如何辨別正規培訓?繼續來看。
記者把符女士和海南誠鴻家政服務公司的培訓協議一事,反映給了海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該局職業能力建設科科長邢毅跟記者介紹,一般來說,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分兩種,一種是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審批的公司企業,另一種是民政部門審批的民辦非企業。而培訓機構辦理完了工商營業執照或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后,還要按注冊地到屬地人社部門申請培訓職業的備案,經人社部門同意后,才能開展相關的培訓。
海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業能力建設科 科長 邢毅:人社部門看它這個名字(等事項)是否我們的標準,符合的話我們各區(人社部門)會統一歸在一起,報我們市里面,市里面報到省廳,就納入全省職業技能培訓目錄,(記者:那市面上沒有進入目錄的學校它培訓的話有沒有人去查處)一般是市場監督管理局(查處)。
經海口市人社部門查證,海南誠鴻家政服務公司不在《海南省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培訓工種(項目)目錄》內,未經批準開展相關培訓的行為,屬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查處;此外,海南誠鴻家政服務公司在培訓協議上注明的“育嬰師”的培訓工種已經不存在,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保育師”或者“育嬰員”。人力部門提醒,目前全省在人社部門備案,并接受監管的培訓機構一共有317家,群眾在選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時候一定要擦亮雙眼,核對清楚。
海口市人力資源開發局職業技能開發科 副科長 陳忠:我們海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官網上面,在搜索引擎里面大家可以搜索目錄兩個字,海南省所有培訓機構,工種還有聯系方式都有公布目錄在上面,這是我們省廳審核通過的,是正規的培訓機構,也可以自費地進行一個培訓。
人力部門介紹,有需要的群眾除了聯系正規社會培訓機構進行自費培訓外,還可以參加政府部門組織的公益性職業技能培訓。根據《海南省就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縣級以上人社、財政部門可以通過項目制方式,向培訓機構整建制購買就業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服務,對承擔項目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給予一定標準的職業培訓補貼。而補貼對象包括:畢業學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城鄉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以及按國家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納入就業援助范圍的其他人員。
海口市人力資源開發局職業技能開發科 副科長 陳忠:包括我們的一些常見的像家政服務類,月嫂、電工、面點師之類的,這些基本可以面向失業人員,到我們這進行意向登記,我們進行一個培訓,還有在各個區人社(局)還有就業驛站也可以進行一個登記 。
而近日,國家多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家政服務職業技能專項培訓行動的通知》,決定自2025年至2027年組織開展家政服務職業技能專項培訓行動,面向有家政領域就業培訓意愿的勞動者和已從事家政服務的人員,廣泛開展家政領域相關職業(工種)技能培訓,每年培訓150萬人次。記者也從海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有關方面了解到,我省開展此行動的相關通知文件有待印發。
(職業技能培訓“避坑指南”)
當心“招轉培”藏陷阱 守護你的職業之路
近年來,“求職招聘”秒變“就業培訓”的亂象屢見不鮮。《直播海南》欄目多次曝光此類事件,這些套路背后究竟藏著哪些問題?求職者又該如何避開這些精心設計的“美麗陷阱”?讓我們深入剖析。
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讓不少求職者渴望找到高薪、穩定的工作。一些不良機構和企業正是利用這一心理,設置重重“培訓”陷阱。面試時,不良機構和企業以各種理由誘導求職者參加培訓,承諾培訓后能獲得高薪崗位。可現實是,培訓質量堪憂,甚至根本沒有所謂的就業機會。許多求職者不僅白花了錢,還背上沉重債務。
2023年6月,海口多名求職者反映,他們原本應聘海口通達智聯科技有限公司的短視頻剪輯、產品運營、商務助理等職位,但公司以工作能力尚未達標為由,讓他們參加培訓,他們均和公司簽署了《實訓協議》,課程價格是23800元,他們還通過第三方公司或者借貸平臺進行了貸款。而這些錢都打在了海口通達智聯科技有限公司的賬戶上,培訓還未結束,公司卻突然人去樓空。
2018年7月,海口幾名高校畢業生求職應聘海口藍核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和公司簽訂了“實訓就業協議書”,結果工作沒落實,反而背負上萬元的培訓貸款。
律師提醒,求職者在應聘時應該分清“職業培訓、崗前培訓、管培生”等概念,避免被誤導。
律師 李宇喆:關于崗前培訓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 ;管理培訓生項目簽訂的是正式的勞動合同,而不是培訓協議,培訓期的時候是計入工作年限,并且正常地支付工資的,而且還有明確的輪崗計劃和晉升通道的書面約定 ;關于職業技能培訓的(注意)有沒有去誘導簽訂一些培訓的貸款協議,這個是可能涉及套路貸的,有沒有口頭承諾包就業 ,但是沒有寫入合同中的。
而“招聘變培訓”可能涉及刑事和民事責任的交叉,甚至還涉嫌合同詐騙。今年4月8號,我們《直播海南》欄目報道了海南鯨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在招聘平臺上,以海南翔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名義發布新媒體運營助理崗位招聘啟事,而后在求職者試崗時,以工作技能實訓為由要求求職者辦理信用卡,貸款繳納1萬至3萬余元的實訓費,收款方為海南鯨貿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承諾“包還貸、包就業”,卻在收取26名受害人共計50余萬元后突然停擺。報道播出后不久,海口警方破獲了這起以招聘為名的“培訓貸”詐騙案,依法刑事拘留2人。律師提醒,防范風險,求職面試時涉及到費用支付,要謹記“五不原則”。
律師 李宇喆:不交押金,不買課程,不簽借貸協議,不抵押證件,不支付違約金。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也提醒廣大求職者要提高警惕、謹慎選擇應聘單位,在簽訂培訓合同前,還應認真閱讀合同條款,分清招聘單位和培訓機構是否相同,以防“張冠李戴”上當受騙。
海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美蘭分局海甸監督管理所 副所長 蘇清:一定要注意相關培訓機構的機制,還有合同上面簽署的內容。
若發現自己被套路或者權益受損,求職者應及時采取法律手段維權。如果涉及民事糾紛,可以撥打12333熱線向勞動監察部門進行投訴;如果涉及刑事案件,應該立即向公安機關進行報案。
短評:從單兵作戰到協同治理 破解“招轉培”監管困局
這一樁樁案例背后,是不良機構對法律底線的漠視,是對求職者經濟與職業信心的雙重打擊,更可能讓涉世未深的年輕人陷入債務困境。“招轉培”陷阱在就業市場屢禁不止,監管層面難辭其咎。在網絡招聘蓬勃發展的當下,監管未能及時跟上節奏,部分招聘平臺信息審核形同虛設,海量虛假職位肆意流通 ,為“招轉培”提供滋生土壤。從監管流程來看,涉及勞動、教育、金融多部門,卻缺乏有效協同,職責存在模糊地帶,導致面對受害者維權時,各部門難以形成合力,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比如求職者遭遇貸款培訓騙局,金融監管部門若能對借貸平臺加強審核,勞動部門嚴格審查企業招聘資質,或許就能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對此,監管部門應明確權責,建立多部門聯動長效監管機制,從招聘信息發布源頭到培訓、貸款環節全流程監管。對違規企業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同時,定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強化對招聘平臺的監督檢查,督促其履行審核義務,建立企業信用“黑名單”制度,讓不良企業無處遁形,還就業市場一片清朗。
記者:吳毓大、汪浩
編輯:黃露莎
審核:鄭偉、孫殿洋
監制:孫帥
直播海南(ZBHN66810110)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