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聯合福州大學發布“中國地熱一張圖”。以“中國地熱一張圖”大數據應用平臺為支撐,總局在福建坦洋村、甘肅堡山村等地開展項目實踐,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地熱新能源助推鄉村振興新路徑。
“中國地熱一張圖”大數據應用平臺以總局原創的“構造控熱理論”及“源儲理論”為基礎,集成全國2100余眼地熱井、2400余處溫泉、4200余條大中型斷層等核心數據,建成行業首個多維度數據融合智能平臺,實現地熱資源數字化管理;對全國地熱資源進行“五帶五盆”、5A級地熱富集區劃分,可為地熱資源開發提供科學靶區;基于系統數據,通過算法預測地熱資源儲量、地熱井參數信息,結合地熱能開發利用“五化”模式,可為鄉村振興提供定制化開發方案。
中煤水文局運用“中國地熱一張圖”精準定位,采取國內領先的地熱勘查技術體系,克服一系列技術難題,于2025年1月在閩東貧熱區于1740米深部鉆獲高溫地熱井,井底測量溫度82℃,地面出水溫度52℃,并將鉆出的溫泉水引入坦洋村里的太空艙民宿。據了解,在福安、古田、蕉城等控熱構造發育地區,也有望通過勘查找到地熱資源,發展溫泉文旅、特色水產養殖等,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福建坦洋村福報泉抽水試驗現場
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總局的定點幫扶縣,總局以堡山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清潔供暖為切入點,借助“中國地熱一張圖”,因地制宜采用“淺層地熱能+太陽能跨季節儲能”技術,為安置區70戶村民改善冬季取暖條件,建成高寒地區地熱集中供暖示范工程,探索“地熱新能源+鄉村振興+民族地區發展”新模式。
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中國地熱一張圖”為支點,繪就服務國家戰略的壯美畫卷。(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 杜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