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人嚴重缺“家教”,別誤會,這個“家教”指的是“家族傳承教育”。協和“4+4”董某瑩、“北極鯰魚”就是缺乏家教的典型。
小鎮僥幸通過幾次考試改變了命運,有了曾經不敢想的閱歷,見到了諸多新聞上的人物,有的還了解到他們的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受益頗深。
之所以提“家教”,是從一位外國朋友那里得到的啟示。中國目前很少看到傳承三代的家族,傳承百年的更是極為罕見,但國外并不缺,有一次聊天。對方突然問小鎮一個問題:你的家訓是什么?給了你什么幫助,讓你能夠站在這里?
小鎮直接蒙了,家訓?聽過沒見過。
后來溝通也就理解了,在國外,一定層級以上的崗位不是普通人能夠奢望的,早就固化了,只有極少數精英中的精英,能夠靠自身的努力和基因變異突破固化的限制。而中國機會太多了,就算是普通的農家子弟,只要自己肯努力,無論家里多窮,絕不至于沒學上。
比如桂海潮,父母都是種地的普通農民,而且還是偏遠山區的貧困家庭,但憑借著自己的努力,靠學習改變了命運,不僅成為名校教授、博導,還成為了中國空間站首位載荷專家。
大多數當代中國人,還只能算是一代,自然談不上家訓。在中國古代,有一定積累的家族一定有家訓,重點是給子孫后代劃定行事的邊界。
比如南北朝時期的《顏氏家訓》,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后代。以教子篇為例,一共五點“慈威并濟方得良子”“婦人之仁終敗兒”“父子間親密有度”“溺愛等同于戕害”“氣節尊嚴不可失”。今人讀來感覺沒啥稀奇,甚至爹味十足,但想想這可是一千多年前。
有這本家訓在,家族教育再時時叮囑、監督,犯錯的概率肯定更低,就更容易傳承下去。
西方也一樣。比如洛克菲勒家族,制定了非常嚴格的家族倫理準則,通過制度設計避免子孫后代無度揮霍、給整個家族招災,只有能力、德行都經受住考驗的,才能掌管家族;還有經常被提起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子孫后代不能直接空降管理層,而是要通過考核才行。
歐美老貴族或者說老錢,基本都有類似的制度設計,這跟中國古代的家訓是類似的,避免子孫后代犯下牽連整個家族、無法挽回的錯誤。
中國古代、當代歐美的經驗,對當代中國人尤其是權貴豪富等創一代,特別重要。
自己拼了一輩子,當然要推孩子一把,但怎么幫,就很不一樣了。
普通人家找找關系也就罷了,而越是權貴、越是豪富,越要守住界限,因為地位越高,一旦犯錯引發的社會反噬就越嚴重。
比如同樣是中考沒考好,托關系進了一所重點高中,普通人家這么做,大家頂多關系找的誰,看看自己能不能用上,但如果是局長、巨富或者明星這么做,一旦被曝光,公眾反而會非常警惕,不僅否定托關系上高中的具體行為,還要進一步質疑權勢、地位、財富是不是來路不正,是不是還存在更多不可見光的嚴重問題。
不當行為被曝光后,家族的聲譽瞬間崩塌,帶來的損失遠超自家孩子沒能上高中。
高中還是太簡單,那么換成進入一所好大學、得到一份令人羨慕的好工作呢?比如董某瑩,很容易成為被全國關注的焦點,成為洶涌的社會情緒的泄洪口。
網絡跟現實不同,是一個“強肉弱食”的世界。
現實中越強的人在網絡上越脆弱。
權勢豪富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堪稱呼風喚雨,似乎啥都能辦到,但一旦被單拎出來全網聚焦,權勢只會成為罪證,而且地位越高,自己的對手能量越大,很容易墻倒眾人推,一旦越過臨界點,權勢家族崩塌的速度遠超普通家庭。
別說權勢豪富了,就算是普通公務員,在網絡上也是弱勢群體,任何公職人員入職后的第一課,就是不要輕易暴露公職身份,尤其在網絡上。
作為一代,最重要的就是管好自己的孩子,要平衡支持孩子成長和不給家族招災的界限,這很難。
別看一代的事業很成功,但在育兒上,跟普通人一樣,很難做到對孩子的準確評估,搞不清楚自家孩子的能力邊界、摸不清孩子的德行節操,往往把孩子托舉到超出孩子能力和德行的位置,這就給整個家族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這幾年,不成器的后代,已經成了多少家族崩盤的導火索。
就以“4+4”的董某瑩舉例,她的父母在北京不算什么大官,作為國企廳處級、高校處級,不能說普通家庭,但總的來說并沒有突破中層與上層的界限。當然董家肯定比一般北京中產厲害得多,從小就規劃了非常高效率的路線。
在國內就讀頂級名校,然后去美國完成高中教育,本科就讀哥倫比亞大學下屬巴納德女子學院經濟系。小鎮猜測原本是準備安排進金融行業,網上也曝光董某瑩早在2016年就以19歲在校生的身份擔任某投資機構法人及股東,這顯然是在鋪路,當時國內金融行業很吃香。
然而幾年后,國家開始整頓金融,董家肯定清楚金融行業未來日子不好過,已經不適合自家子女發展。于是之后很快轉型,選擇了醫學這個專業壁壘極高的領域。,之所以選擇醫學,小鎮猜測就是因為聽說了協和醫學院準備開展“4+4”試點,不同于北交、浙大的“4+4”限制很多,協和醫學院沒有自己的本科,可操作空間就大了。
之后路線就很清晰了。協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借助家里的人脈拜入大佬門下,然后一路開綠燈,這些細節就不贅述了。
但是,董家實在太沒有“家教”了,沒有把握托舉孩子和避免災禍的界限。
這個界限其實很清楚:可以為孩子成長提供盡可能好的條件和機會,但關鍵的關卡,一定要讓孩子憑自己的本事去闖,如果闖不過去,說明自家孩子不是那塊料,就不要強行作弊購買結果。
董某瑩這一路就是作弊上去的。衛健委的通報說的很清楚了,協和醫學院的“4+4”要求QS排名前50大學的本科生,還要求修完不少于66學分的醫學預科課程,但董某瑩顯然不是學霸,在報名的時候,大學物理、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等4門課16學分是偽造的,并不符合報考資格。
以董家的能量,偽造一個學分證明,溝通好相關人員不要認真核查,這并不難,于是就通過作弊上了協和“4+4”試點班。
但“4+4”是屬于學霸才能搞定的,董某瑩雖然是哥倫比亞的本科生,但當年進入名校就是走了捷徑,學的還是不搭界經濟學,在沒有任何生物醫學基礎的情況下,又如何能靠自己完成協和“4+4”的教育呢?
面臨無法畢業的關卡,董家再次作弊。衛健委通報顯示“董某瑩2023年博士學位論文主體部分(綜述除外)與同年畢業的北京科技大學他人學位論文重復率超過20%”,另外還有4篇學術論文造假。這顯然是董母的手筆,借助董夫乃至董家上一代的能量,再次讓相關人員放松審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報考、醫學學習都不是靠自己能力完成的,又怎么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規培醫生?還是要繼續作弊,不僅調動關系,還吸引到了想要攀高枝的肖某,之所以選擇肖某,大概率也是因為這個人沒有底線,很適合填補學術能力的空白,這已經是第三次作弊。
如果沒有東窗事發,幾年后肯定要調離醫療一線,去行政崗位工作,這就擁有了專業背景和管理經驗,那么最終董某瑩基本能跟父母保持在同一社會階層,董家也就避免了階層繼續滑落。
設想一下,如果董家適可而止,沒有一次又一次作弊,又會如何呢?
到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生這一段為止,還不算作弊,畢竟這是可以放在明面說的規則,只要提前進入美國對口高中,積累入學資質,拿到夠分量的推薦信,家里再贊助一筆錢,找找專業的機構,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的難度低于在國內考211。
如果到這里結束,回國還是進入金融機構,雖然金融的日子不太好過,董家難免繼續階層滑落,但最起碼富貴無憂。但錯就錯在從作弊獲得“4+4”試點班報名資格開始,越過了紅線。
現在一代越來越多,需要考慮二代培養問題,無論權貴豪富還是普通的城市中產,都要面臨這個問題,地位越高,越緊迫。
關鍵是把握資源的使用方式。
一代掌握的資源,應該盡可能轉化為孩子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優化孩子成長路徑,不宜動用特權去改變規則,更不能靠作弊幫孩子打破關卡。
比如歐洲的老貴族,會把孩子送進公學等貴族學校,例如英國的伊頓公學,在這里都是權貴富豪或者個人能力極為出眾的平民子弟,通過高強度的學習和領導力訓練,最大限度提高孩子的能力,基本都能進入牛津劍橋等名校。
但注意,這并沒有改變進入大學的規則,只是海量資源灌輸,讓孩子具有了通過既定規則進入名校的能力。
不僅是優化成長路徑,上一代的資源還可以幫助孩子對沖一切非能力的風險。
比如普通人家的孩子,除了努力工作以外,還需要分配很大一部分精力去解決生存問題,這就擠占了成長的心力和時間,反觀二代們,可以心無旁羈的努力工作。
舉個例子,同樣是考入部委,甚至是部委的核心崗位,普通人家也就開心一陣子,等上班以后,需要解決租房、買房、生活、孩子教育等等現實問題,上班的地方買不起、租不起,運氣好單位有宿舍,運氣不好那就得遠遠的找便宜的地方,每天通勤都得兩個小時以上,一邊參與國家大事,另一邊還要得琢磨下個月房租又得交了。
二代根本不需要考慮這些瑣事,剛確定入職,家里就在單位附近準備好了房子,走10分鐘就能到單位,下班后也不急著回家,就算加班到9點,仍然比7點下班的同事回家早,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卷的過?這還沒說其他額外的資源投入和機會獲得。
晉升差別就更大了。普通人家的孩子一定要明白,自己能力足夠、工作出眾,僅僅是晉升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只不過作為普通人,想要爭取機會,也只能卷自己,哪怕2倍努力能夠提高1%的成功率也得拼;但二代就不一樣了,只要能力夠、工作成績達標,晉升、獎勵、機會誰也搶不走。
更多的不贅述了。
優化成長路徑,從小耳濡目染,不需要自己試錯,對沖非能力風險,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僅僅這些已經具有了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如果這樣還是無法靠自己的能力打破關鍵的關卡,那就要明白孩子的界限就到這了。
聰明的一代家長就知道得放手了,又怎么會發生德不配位導致整個家族崩盤的危機呢?
不僅不能作弊,還要以更高的道德標準約束自己的孩子,更加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因為資源已經足夠多了,沒有必要通過打破道德甚至法律底線來獲得不正當競爭優勢。
核心原則就是三個不:
不替代競爭:資源用于提升孩子的能力,優化過程,而非直接購買結果。
不害怕透明公開:要確保自己為孩子做的一切,就算公開透明,也經得起社會輿論最嚴格的審視,不至于被質疑濫用特權。
不擠壓他人尤其普通人的機會:決不能動用自己的權勢和資源,去侵占公共資源,這是大忌。
如果還是不甘心,那就多生孩子,孩子多了,總有一個能扛起家族的下一代,只要有了主心骨,剩下的孩子就算再不成器,總歸是自己人。
再退一步,就算子女輩不成器,但只要守住底線,不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后代總會有人重振家族。
正如《顏氏家訓》的瑯琊顏氏家族,顏之推雖然沒有顯赫功勛,也沒當多大的官,但家族數百年長盛不衰、后代彪炳史冊者源源不絕,甚至一千年后的十七世紀,后代顏元還開創了“顏李學派”,其尚實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已經占據優勢,急啥呢?
二代大概率是無法超越一代的,這很正常。
其他文章推薦
如果喜歡,還請點贊、“在看”和關注吧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發現“大樹鄉談”
備用:大樹鄉談2022、大樹鄉談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