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可以重來,但善行永不缺席。從古至今,中華美德從未褪色。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自古以來,我們非常重視家訓、家風和家學,明德修身,耕讀傳家。而一個個家庭的家訓與家風,也塑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格。
今天的文化中國行,我們一起去聽聽從古至今的家風家訓,感受中華民族對優秀美好品德的珍視和傳承。
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名人家風家訓館,收錄了50多位名人的家風家訓。一塊由玉石雕琢的豆腐,格外引人注目。一代名臣林則徐給后人定下的傳統,每年大年三十,一定要吃素炒豆腐。
福州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館副館長 林華:林則徐家,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一家十幾口人就吃這一盤素炒豆腐。素炒豆腐的寓意非常好,做人方方正正,做事清清白白。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題寫的自勉聯,也是林則徐后裔們的家訓。
林則徐后裔 林同楠:這則家訓一直放在我家的書房里,他教會了我做人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剛正做事、清廉、專注、專一。我會把這種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一門父子三詞客”,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佳話,他們的家訓也包含了家道興盛的文化密碼。眉山三蘇“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以儒家文化為根源,“修身”——注重自身的行為與品德;“齊家”——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睦族”——提倡個人在家族中應盡的本分。親族之外,志在君國,也就是儒家文化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據考證,中國古代家訓產生于先秦,成熟于兩晉至隋唐,繁榮于宋元,至明清,迄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從“曾子殺豬”以喻“言必信”,到“孟母三遷”印證“學有居”;從《誡子書》的“淡泊明志,寧靜志遠”,到《訓儉示康》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孔子提倡的“三省吾身”,到曾國藩教導后代的“明德”。《中國叢書綜錄》記述的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有一百二十多種,幾千年浸潤傳承,也塑造了中國人獨特的家國情懷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毛巧暉:不管是《誡子書》,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顏氏家訓》《朱子家訓》,除了在他自己家庭里有一定的垂范意義,對整個社會都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2024年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的“徽州千年宗姓檔案”,跨越宋、元、明、清、民國時期,427部、2235冊檔案資料記述了徽州氏姓、氏族千百年與世界各地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其中清代汪氏家譜,汪氏族訓十條,提倡“孝父母、友兄弟”等家風,涵養道德,啟迪后人,讓宗族世系繁衍興盛。記述與傳承,成為具有歷史價值、民俗研究等多重價值的重要史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毛巧暉:在中國人的理念中,是家國同構的,家是國家最基礎的單位,而國是放大的家。一直以來我們的家風家訓就是要以國家大義為重,家風家訓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內在有非常緊密的聯系。
(總臺央視記者 于茜 張孫川 周琨 曲紹虎)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