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我國啤酒消費見頂后,啤酒的產量持續減少,這幾年一直穩定在3500萬千升附近,跟巔峰時期相比減少了三分之一。國內啤酒市場基本上由五大啤酒巨頭所壟斷,八十年代一城一啤,百花齊放的日子是一去不復回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我國啤酒行業的黃金時期,全國各地涌現出眾多本土品牌,它們憑借地域特色和親民價格而暢銷一時。然而,隨著市場整合與資本擴張,這些品牌大多被收購、雪藏或消失,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1、安徽圣泉啤酒
“天降甘霖,地涌圣泉”,相信不少安徽人對圣泉啤酒不陌生。圣泉啤酒誕生于1981年,由蚌埠圣泉啤酒廠生產,曾是省內市場份額的絕對王者,巔峰時期占據安徽啤酒總銷量的40%。其以優質麥芽和傳統工藝釀造,口感醇厚,深受本地人喜愛。1988年,圣泉啤酒參加了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12°圣泉啤酒和特制啤酒雙獲金牌獎。
90年代初期,圣泉啤酒在全國啤酒行業24強中名列第9位,是安徽省啤酒行業的龍頭企業。到了90年代末,圣泉啤酒因資金鏈壓力被納入華潤旗下。收購后,圣泉品牌逐漸邊緣化,生產線被整合為雪花啤酒的附屬,原有的地域特色消失殆盡。
2、湖南白沙啤酒
作為湖南的標志性啤酒品牌,其歷史可追溯至70年代。白沙啤酒主打清爽口感,剛投產的時候只生產散裝啤酒,釀造啤酒所用的水來自白沙井的井水。憑借本土化營銷,全盛時期的白沙啤酒曾經占據著湖南啤酒市場五成的份額。
1995年,生產白沙的長沙啤酒廠與馬來西亞金獅集團合資,成立湖南金獅啤酒有限公司,年產能達6萬多噸。2000年左右,湖南啤酒市場開始洗牌,白沙啤酒的市場占有率每況愈下,外商無奈撤資。2004年10月,白沙啤酒英博集團全資收購,成為外商獨資企業。收購后,白沙啤酒品牌被逐步雪藏,地方文化符號隨之消失。
3、山東琥珀啤酒
山東不只有青島、嶗山啤酒,濱州的琥珀啤酒亦曾是省內品質標桿,以天然礦泉水和進口麥芽釀造聞名,連續十年獲評“山東名牌”。其巔峰時期年產40萬噸,覆蓋山東及周邊省份。一位啤酒廠的工人說當年琥珀啤酒質量很好,購買啤酒的車要排幾天的隊才能拉上貨。
2000年后華潤雪花通過資本優勢發起收購,琥珀啤酒被納入雪花體系。收購后,原料和工藝簡化,品牌逐漸淪為低端產品,最終退出市場。
4、河北鐘樓啤酒
張家口的鐘樓啤酒因標志性的“大綠棒子”包裝和清爽口感風靡華北,年產能一度達6億瓶,遠銷蒙古、俄羅斯。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50年代創辦的宣化酒廠,早期主要生產白酒,自1958年起轉產啤酒。1993年組建了宣化鐘樓啤酒集團有限公司。
鼎盛時期的宣化鐘樓啤酒集團年生產啤酒能力35萬噸,年實現利稅逾億元。1997年還被省政府列入河北省30家大型支柱性企業集團之一。
到了2006年因經營,債臺高筑而破產,后被青島啤酒收購。盡管青島保留部分生產線,但鐘樓啤酒的獨特風味逐漸被標準化產品取代,最終成為歷史記憶。
5、陜西寶雞啤酒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于陜西乃至整個大西北地區的民眾來說,寶雞啤酒的大名如雷貫耳。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十大啤酒生產廠家之一,寶雞啤酒廠啤酒產銷量常年居西北地區首位。在業績最為輝煌時期,每年以40%的速度遞增。
2001年,寶雞啤酒出現了歷史性的第一次虧損,年度虧損額高達4000萬。而競爭對手青島啤酒旗下的漢斯啤酒逐漸搶占了原先屬于寶啤的市場份額。2003年,青島啤酒西安漢斯集團收購了寶雞啤酒廠,一代“西北啤酒王”就此謝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