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一份來自《華盛頓郵報》的爆料點燃了德國政壇:美國正與俄羅斯就“北溪-2”管道重啟展開非正式談判。而這一次,提出主意的不是德國,也不是歐盟,而是幾個美國私募資本背景的能源中間商。他們的算盤并不復雜——管道修好,天然氣從俄羅斯進來,掛上美國公司的牌子,轉一圈標簽,變成“自由氣”,再原價加倍賣給歐洲。
這種玩法,說白了就是把俄羅斯的天然氣披上“星條旗”的外衣,從后門塞進歐盟的鍋爐房,而德國,不僅不能反對,還要多掏錢。
比諷刺更殘酷的是,美國沒有藏著掖著,而是干脆公開把投資并購當成“市場機會”,繞過外交層級,直接重啟這條早已停擺的管道戰線。從2022年“北溪”爆炸至今,德國用盡一切手段與俄羅斯切割,甚至不惜自斷能源動脈。但轉了一圈,還是要燒“俄氣”,只不過這次要對美國納稅。
新上任的德國總理弗里德里?!つ臎]有沉默。他明確表態,不考慮恢復“北溪-2”運營,更不會接受“中介轉售”的荒謬模式。他的發言不像傳統德式謹慎,更像是無法再退讓:德國不愿再為美俄的利益聯手埋單。
但默茨的“強硬”在議會內部并非鐵板一塊。德國基民盟中已有議員放出風向,如果戰爭緩和、制裁減弱,重新使用“北溪-2”也不是不可能。這種話一出,德媒諷刺稱:“德國用腳踹開的門,美國卻想從窗戶爬進來再倒賣鑰匙。”
【默茨】
而最初的爆點,是一位叫斯蒂芬·林奇的美國金融家,他早在2024年底就聯系了俄羅斯方面,提出希望收購“北溪-2”剩余資產,并由其公司負責技術恢復與運營許可。他在邁阿密有一家能源基金,曾多次為美國頁巖油進行跨境融資,在俄羅斯也留有舊人脈。熟人透露,他不是想做天然氣生意,而是要為美俄之間搭一條“繞開歐盟”的灰色能源走廊。
這種“中間商賺差價”的操作,其實早在冷戰晚期就出現過。1980年代,美國曾用第三國殼公司從伊朗采購原油,再通過歐洲清算系統“洗凈身份”?,F在不過是將舊戲翻拍——只不過主角換成了“北溪-2”,觀眾換成了正在挨凍的歐洲。
俄羅斯當然樂見其成。根據多方媒體分析,克里姆林宮愿意配合這項計劃,一方面是因為管道修復成本由第三方承擔,另一方面,這種“去標簽化出口”恰好繞過了西方對俄天然氣的封鎖。最重要的是,俄羅斯還能用美國的商業信用和海運保險,把自己賣給歐洲的產品重新嵌入全球供應鏈。與其說是突破封鎖,更像是讓對手主動打開門,親手接通管道,把本該中斷的氣源重新接回市場。
而美國這邊,特朗普正在能源方案上,進行一場自我否定式的迂回。他曾強烈反對北溪管道,稱其為“普京的勒索工具”。如今,再度掌權后,卻在尋找讓俄羅斯氣源重新回到歐洲市場的方法,前提是中間那只“裝錢的手”得變成美國的。
這種赤裸的策略轉彎,讓整個歐洲都陷入一種“被再利用”的窘境?!督鹑跁r報》專欄分析認為,此事若成,將成為“西方聯盟裂縫的象征性轉折點”。一方面,歐洲繼續跟著美國制裁俄羅斯,另一方面,美國卻利用俄羅斯氣源做套利生意。這種左右手互打的操作,注定會在布魯塞爾引發內部動蕩。
德國的憤怒,更像是一種遲來的清醒。從2022年停止“北溪-2”項目認證,到如今被繞過決策、強制接受“美氣俄源”,德國在能源主權問題上的退讓已經到了極限。而這一切,皆因德國在烏克蘭戰爭初期,盲目站隊美國制裁路線,以為靠盟友就能構建起穩定的能源未來,最終卻發現自己只是條“轉售通道”。
而且,美國和俄羅斯從未真正“敵對到底”。2023年底,美國就已允許部分中立第三方通過亞太航道為歐洲采購俄羅斯化肥和天然氣,并在幕后提供銀行清算便利?,F在通過“北溪-2”繞道重啟,只是將原本的地下通道堂而皇之地擺上臺面。只要包裝成“自由氣”,歐洲就得買,德國就得用,俄羅斯就能繼續出口。
歐盟雖嘴上不干,但實際上已經松動。馮德萊恩的最新講話指出,“未來的能源安全不應受限于單一地緣格局”,這句話本身就已經為“非俄名義下的俄氣”打開了口子。
看清了這場美俄聯手“薅歐盟羊毛”的計劃之后,德國下一步是否敢于真正反抗?還是會在美國設好的框架下再找一套說辭,把“敵方能源”用得心安理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