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6日,多爾瑪巴赫切宮。經歷三年沉寂后,俄烏終于在伊斯坦布爾重新坐到了談判桌前,土耳其外長菲丹主持了這場會談,烏克蘭和俄羅斯各自派出代表,美國也短暫介入。
這場會談原本被外界寄予厚望,畢竟距離上一次2022年伊斯坦布爾談判,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年。然而,結果卻不盡人意,會談不到兩小時就草草收場,俄烏分歧太大,談判不歡而散
不過,這一結果也并非毫無預兆。先不說籌備階段的混亂,在正式談判開始前,氣氛就已經不太對勁。俄羅斯堅持要求美國代表先行離場,烏克蘭方面對此非常不滿。一位烏克蘭外交人士直言,俄羅斯這是在“破壞和平努力”——他們不希望美國見證談判全程,是因為不想讓外界看清楚自己的真實意圖。
這番表態透露出烏方的不信任。綜合通稿來看,烏克蘭代表團談判的目的很明確:第一,停火;第二,提出一些信任建立措施,比如遣返平民和交換戰俘;第三,爭取讓澤連斯基和普京面對面會晤。簡單來說,烏方希望先止戰,再談更復雜的政治問題,按他們的說法,“只有停火,和平才能有可能”。
俄羅斯這邊的代表團,則由總統助理梅金斯基領隊,他們的說法是,這次談判是2022年伊斯坦布爾談判的延續。俄羅斯想要“建立長久和平并消除沖突根源”,并在談判中直接要求烏克蘭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這四個地區撤軍。換句話說,俄方想把這些地區穩穩控制住,再談其他。
面對俄方的撤軍要求,烏克蘭代表團當場表示“不值得考慮”。這四個地區,俄羅斯雖然已經宣布“吞并”,但至今還沒完全控制。烏方自然不會承認這些地區歸屬俄方。有烏克蘭官員直接說,俄方提出的這些條件“脫離現實”。
此外,安全架構的爭議同樣尖銳:普京希望烏克蘭承諾永不加入北約,并由中國、印度、土耳其等國提供擔保;澤連斯基則堅持“入約是主權權利”,甚至威脅若受阻將自主研發核武器。這種對立不僅涉及俄烏關系,更折射出俄羅斯與西方在地緣戰略上的深層博弈。
更有看點的是美國扮演的復雜角色,盡管特朗普未親赴土耳其,但其表態對談判進程產生不小影響。5月12日,特朗普就曾宣稱將“緊密合作”結束沖突,并計劃與普京會面。
在談判破裂后,特朗普16日強調,他計劃盡快與普京會面,暗示烏克蘭問題的解決需繞開基輔直接與莫斯科對話。這句話背后其實傳遞出一個意思——特朗普覺得沒有自己的情況下,單靠澤連斯基搞不定普京。
這番話明顯是在搶占未來的外交主動權,分析來看,特朗普還是沒放下大選時的承諾,也就是塑造“能解決俄烏沖突”的形象。
不過,這種說法也讓烏克蘭感到焦慮。畢竟,特朗普想要的可能并不只是停火——他此前多次批評美國在烏克蘭沖突中花了太多錢,也多次表示要削減對烏援助。如果真和普京談判,特朗普很可能會用烏克蘭的部分利益換取美國“快速撤出”的好處,這種潛在的“交易”,自然會讓烏克蘭心存顧忌。
總之,從整個談判過程看,俄方并沒有表現出太多妥協意愿。他們堅持的立場,是烏方必須從俄方已經宣布“并入”的地區撤出軍隊,才能進一步談,這等于讓烏克蘭接受戰爭失敗的現實。而烏方則堅持停火必須是“無條件”的,否則沒法建立信任。
毫無疑問,這種僵局注定談不出結果。至于美方的參與,就更像是一種“擺姿態”,所以可以說,現在的俄烏談判更像是一場博弈的“表演”——雙方都在通過談判釋放信號,向外界證明自己是“講和平”的一方,但實質內容根本談不攏,也沒有共同基礎。
因此,在這種利益相悖的情況下,只要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第三方介入,雙方很難自行達成一致。外界一度寄希望于土耳其能發揮中立斡旋的作用,但目前看,土耳其更像是一個“組織方”,而非真正的調解人。而中國在此次談判中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仍被國際社會認為是未來可能發揮影響力的關鍵國家。
中國一直呼吁通過政治方式解決烏克蘭危機,并鼓勵雙方重啟和平對話,相較于其他大國的利益考量,中國提出的是更務實和可行的方向,若未來各方意識到僵局無法打破,中國或許會在關鍵時刻成為斡旋的中堅力量。俗話說,妥協是和平的第一步,但俄烏之間這一步何時邁出,仍待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