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國和越南的關系漸漸趨于緩和,因此當時的越南領導人阮文靈帶領著其他重要人物來到中國詳談友好建交問題,而越南國防部部長武元甲也在其中。
武元甲在中國有一群好朋友,比如朱老總是他的學長,在抗日戰爭中的粟裕將軍,在讓的心中非常崇拜他們,而這次來到中國并沒有與之相見,而是見了楊得志。
當得知越南的武元甲想跟自己見一面的時候,楊得志直接拒絕,擔任越南國防部部長的職位,按道理來說是有資格的,那楊得志為何拒絕他呢,中間發生了什么事情呢。
1. 中越關系的轉變
中國和越南可以說是并肩前行的戰友關系,早在二戰時期,兩個落后的國家直接成為了大國侵略的目標,那時候兩個國家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那時候的的中國和越南惺惺相惜,兩國在軍事和經濟上面互相幫助,在同仇敵看的情況下將外國侵略者趕出了國土,因此,兩國的關系親上加親,好的不得了。
二戰結束之后,中國進入了解放戰爭時期,面對國民黨的強烈攻勢,共產黨一再退讓,而此時的越南被法國侵略者入侵,看不慣曾經的戰友受到欺負。
但此時的中國已經沒有多余的兵力前去支援,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腹背受敵,好在越南政府堅持到了中國內戰的結束,共產黨趕緊派出陳賡大將領軍前去幫忙。
陳賡大將來到越南之后便開始分析他們的戰場局勢,制定符合越南軍隊的戰略戰術,毫無保留的將自己多年戰術經驗傾囊相授,指揮武元甲戰斗,最終將法國侵略者趕走。
越南隊中國軍隊的了解也是在這個時候,從陳賡大將中看出了中國軍隊的強硬之處,也正是這樣的品質,才讓中國軍隊贏得了每場戰爭的勝利,就在陳賡回國之時。
胡志明和武元甲等人非常不舍,就連越南人民都齊聚大街歡送陳賡將軍,如此可見中越之間的友情頗深,中國看到越南因為戰爭需要重建的問題,給予了經濟上的幫助。
可就是這樣,也擋不住越南隊中國的恩將仇報,時間來到70年代,越南南北實現了統一,眼看自己軍隊實力得到增強,就開始目中無人。
剛開始只是入侵了自己鄰國柬埔寨與老撾,嘗到甜頭的越南野心越來越大,開始騷擾中國邊境,剛開始以為他們會念及舊情,不會對中國開戰,中國也沒把這當回事。
可是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得寸進尺,中國不得不進行自衛反擊戰,越南政府也表示:這么多年過去了,他們能打的早就去世了,如果開戰不一定能贏我們呢。
2. 自衛反擊戰
黨中央看到中越邊境情況日益惡化,經過深思熟慮,由徐帥和聶帥坐鎮黨中央,派遣廣州和昆明兩大軍區前往支援,也就是許世友和王必成。
兩位將軍在收到黨中央的調令的時候,迅速操練起自己的軍隊,準備在這場戰爭中大顯身手,好給自己的軍旅生活畫上完美的句號,但在出發前夕,中央又發來一張調令。
其中的內容主要是將王必成換成楊得志前往出戰,主要是因為楊得志早在之前就援助過越南,對越南的地形和氣候非常的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對戰爭有所幫助,
那時候調令下的太急,距離出發不到三天的時間,楊得志接到命令之后明顯感到了壓力,戰爭最忌諱的就是戰前沒有時間準備,但這是關乎保家衛國的大事,容不得馬虎。
當初越南知道我軍要派遣軍隊的時候,他們明顯害怕了,因為他們見識過中國軍隊的厲害,在武元甲心中最敬佩的就是粟裕,只要不是他帶隊前來,我們便大可放心。
于是,越南就派人前去打探消息,在知道前來的將軍是許世友和楊得志的時候,武元甲瞬間輕松了起來,對這兩個大將并不了解,也不認為他們能贏下這場戰爭。
許世友指揮的東線兵團如猛虎出山,從廣西方向向越南境內發起凌厲攻勢,萬炮齊發,火光映紅天際,戰士們勇猛沖鋒,迅速突破越軍的第一道防線,向縱深推進。
在攻打高平、諒山等重要城市時,遇到越軍頑強抵抗,但將士們毫不退縮,經過激烈戰斗,成功攻克,給予越軍沉重打擊。
與此同時,楊得志帶領的西線兵團在云南方向也展開了激烈戰斗,他們強渡紅河,克服復雜地形帶來的困難,對越軍據點發動攻擊。
在老街、柑糖等地,雙方展開激烈爭奪,我軍憑借著頑強的戰斗意志和靈活的戰術,逐漸掌握戰場主動權,殲滅大量越軍,摧毀其防御體系。
3. 拒絕見面
兩路人馬可謂是配合得當,整個作戰過程中,許世友和楊得志緊密遵循黨中央戰略意圖,靈活指揮,全體將士英勇奮戰,最終達成作戰目標。
3月5日,中國政府宣布撤軍,至3月16日,我軍全部撤回國內,對越自衛反擊戰取得重大勝利,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邊境地區的和平與穩。
戰爭結束之后,越南見識到了中國軍隊的厲害,自己低估了兩位將軍的實力,自那以后再也不敢貿然的對中國發起進攻,中國與越南的關系因此惡化。
在今后的幾年里,越南好似不服氣被中國的軍隊打敗,就一直騷擾中國的邊境,但也只是些小打小鬧,并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時間來到1990年,兩國的關系的到了緩和,當時的越南領導人阮文靈來到中國商談中越和談的事情,武元甲也在其中,他不僅僅是想見見之前的好朋友。
還想見一面之前領導越南自衛反擊戰的楊得志將軍,這樣的要求本是緩和兩國關系的絕佳時機,就在秘書去請楊得志將軍,誰知楊將軍直接拒絕。
還說出:“我不可能見他,我無法面對在越南反擊戰中失去生命的6000多名戰士,”在楊將軍心中,兩國的關系本該可以一直友好下去,戰士們就不用犧牲,這也成了他的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