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5 日,知名歌手陳奕迅巡回演唱會官方微博發布延期公告稱,陳奕迅經醫生診斷確診為新冠病毒感染,須立即停止所有演出活動并進行休養。
實際上,近一個月以來,全國多地均出現新冠流行趨勢,眾多人紛紛曬出自己的“二陽”甚至“三陽”記錄。
1
新一輪疫情來襲
查詢中國疾控中心數據,自 3 月 31 日至 5 月 4 日(第 14 至 18 周),全國門急診流感樣病例中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率從 7.5% 上升至 16.2%,住院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陽性率從 3.3% 升至 6.3%,且南方省份陽性率普遍高于北方,到第 18 周,無論南北方,新冠病毒在門急診流感樣病例檢出率中均排名第一,尤以 15 歲及以上年齡段陽性檢出率居首。
港澳地區疫情同樣不容小覷。香港截至 4 月 19 日,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率從 4 周前的 1.71% 上升至 8.21%,4 月 27 日至 5 月 3 日短短一周內即新增新冠樣本 972 個,同期涉及新冠的重癥及死亡個案較前一周增加近 1 倍;澳門流感樣病人新冠病毒陽性率自 2 月下旬上升,3 月中旬達高峰 44.3%,整體處于活躍水平。
據悉,此輪疫情主要由 XDV 變異株及其亞分支 NB.1 驅動,該變異株是 JN.1 的亞分支,屬于新冠奧密克戎(Omicron)家族中的“升級者”。其具有三大特點:免疫逃逸更強;癥狀更像感冒;傳播力不弱。
不過,該毒株致病力較此前毒株繼續下降,現有疫苗仍能有效預防,因此也不需要過于擔心,這只是一次小小的波動。
2
新冠感染常態化
雖然僅僅只是一次波動,但是它仍反應了新冠的一個趨勢:沒有大流行,總有小波折。
事實上,雖然自2023年1月8日我國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后,到2025年,我國再也未出現過像2020年初那種大規模的新冠流行,但新冠從未離我們遠去:
2023年4月至6月
2023年4月下旬至6月,全國多地出現了新冠感染病例數有所上升的情況,形成了一波感染小高峰。如4月下旬開始,輸入病例中XBB系列變異株占比已達到97.5%,本土病例中XBB系列變異株占比也從2月中旬的0.2%增長至4月下旬的74.4%,且在這波疫情中,像復必泰、輝瑞等新冠口服藥需求上升。
2023年冬至2024年春
2023年冬至2024年春季,新冠疫情整體流行強度低于上一年度,但局部地區、部分人群、醫院發熱門診等部分場景有新冠感染病例增加的情況。
之后,新冠病毒陽性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未出現大幅反彈,報告的重癥和死亡病例風險較低,直到這一次。
對于本次新冠流行,大部分專家推測與兩方面原因有關,一是 2025 年 2 月我國經歷三年來最小的流感全國性流行,人群群體免疫力下降,二是距離上一波流行(2023 年 12 月到 2024 年 1 月)已過去一年以上,人群中自然感染產生的新冠抗體保護幾乎消失。
很顯然,新冠將成為一個和流感一樣的常態化的流行病,社會則已經進入了與新冠病毒常態化共存的階段。
可能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已經對“新冠”這一名詞麻木,但這并不代表新冠就不再嚴重了:香港衛生署于5月12日通報的兩例重癥患兒(分別為17月齡男童和13歲女童)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情況嚴重。
老年人、有基礎疾病者、免疫力低下人群仍是新冠感染的高危人群。老年人免疫系統弱,常伴慢性病,感染后易引發重癥;有基礎疾病者如心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腫瘤等患者,感染后原發病易加重,導致病情惡化;免疫力低下者如腫瘤放化療期、器官移植患者等,難以有效抵御病毒,易發展為重癥。這些人群需格外注意防護。
與流感等常見呼吸道疾病相比,新冠病毒依然具有較強的破壞力,它不僅能引發肺部感染,還可能導致肝功能異常,并且極易使患者本身的基礎疾病進一步惡化。
然而,大眾對新冠病毒的認知卻未能及時更新,往往是從疫情暴發初期的過度緊張與嚴格防范直接轉變為現今的防范意識普遍松弛。
時至今日,部分醫院已停止開展新冠檢測業務,致使不少患者在感染新冠后,因無法明確病因而只能默默忍受病痛。
在臨床實踐中,醫生們發現有不少長新冠患者,在感染后的兩三年期間,肺部CT檢查依然能夠檢測到炎性病變。這一現象表明,早期的醫療干預措施存在不足,進而可能導致肺部遭受繼發性損傷。
鑒于此,我們仍需強化對新冠病毒的監測力度,采取主動監測的策略,力求早發現、早治療新冠,從源頭扼制長新冠的發生。
3
WEHI 團隊的十年磨一劍
長新冠,即新冠后狀態,于2020年首次提出,被用于描述COVID-19后數周或數月各種癥狀持續存在,定義多樣: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定義為:在新冠感染發病后 3 個月內出現的癥狀,這些癥狀至少持續 2 個月,且無法用其他診斷來解釋,我國專家共識(長新冠綜合征臨床診治專家共識)也采用了WHO對“長新冠”的這種定義。
而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NASEM)則定義長新冠為一種發生于新冠病毒感染之后,至少持續 3 個月,呈連續復發和緩解狀態或進行性疾病狀態,可累及一個或多個器官系統的感染相關慢性疾病。
無論定義如何,其共同認可了一個概念,即長新冠是一種與感染相關的慢性疾病。
我國當然也存在長新冠現象,對于這一不明病因的、與感染相關的疾病,人類所能夠采取的最好措施,莫過于提高自身免疫力。
生命科學與前沿科技為人類提高免疫力、預防長新冠提供了多種途徑。
在免疫學研究方面,深入探究免疫細胞的機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系統精準改造免疫細胞,敲除抑制性分子,可增強免疫細胞活性,提升抗病毒能力;研究免疫調節因子,開發調控免疫細胞功能的藥物,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系統對病毒的防御。疫苗研發也是關鍵環節,mRNA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等高效疫苗能激發人體產生中和抗體和記憶細胞,有效預防長新冠。
另外,腸道菌群在人體免疫力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在《自然?微生物學》的研究揭示,腸道菌群通過與宿主的分子互作直接調控黏膜免疫。
研究發現,腸上皮細胞分泌的 APOL9 蛋白能特異性識別擬桿菌目細菌表面的神經酰胺 - 1 - 磷酸(Cer1P)脂質標志物,誘導細菌釋放外膜囊泡(OMVs),進而激活 IFN-γ 信號通路,增強 CD4+CD8αα+ T 細胞對病原體的識別能力。
實驗顯示,APOL9 敲除小鼠感染沙門氏菌后死亡率比野生型高 50%,而補充 OMVs 可使存活率恢復;同時,敲除小鼠腸道機會致病菌豐度上升 2.3 倍,黏膜免疫警覺性顯著下降。該研究證實,腸道菌群通過宿主分子 APOL9 的特異性識別,主動參與免疫防御體系的構建,其分泌的信號分子可直接增強腸道黏膜對病原體的抵抗能力,揭示了腸道菌群作為 “免疫教官” 的關鍵角色。
寫在文末
新冠已不再以洶涌之勢來襲,已不能引發過往的恐慌情緒,但這并不代表我們能放松警惕,對這個社會而言,它已成為一場遷延不愈的重感冒,不斷地更改更新我們的應對策略,才是良策。
*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
since 2015.
來源/ 部分信息整理自網絡編輯/ RainForest出品/ 云上細胞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