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新紀元,用有趣故事解讀餐飲與美食,分享美食人生。
導讀
雖然江西離廣東很近,但我去的次數很少,作為一個能吃辣愛美食的人,最近這次因公出差廣州,自然不能錯過體驗當地特色美食的機會。
在同事的推薦下,我們一行四人選擇了一家在當地小有名氣的茶樓,品嘗正宗廣式早茶,然而,這次體驗卻讓我這個"外鄉人"頗感意外,甚至有些失望。
下面,我就以江西人的視角,想說5句大實話,談談對廣州早茶的五大真實感受。
一、茶點分量少得可憐
走進茶樓,環境確實雅致,古色古香的裝潢透著嶺南風情,服務員遞上菜單時,我們幾個外地人都被精美的圖片所吸引。
然而當第一籠蝦餃上桌時,我們都愣住了:晶瑩剔透的餃皮里隱約可見粉嫩的蝦仁,但籠屜里竟然只有孤零零的三個!
四個大男人面面相覷,這該怎么分?服務員解釋說這是"標準份量",我們面露尷尬,只好又追加了兩籠。
同樣的尷尬出現在叉燒包上,這種精致到近乎吝嗇的分量,這種"點到為止"的風格,實在讓我們這些習慣了量大實惠的江西人難以適應。
更令人不解的是,即便追加點單,每籠的價格也不菲,一頓早茶下來,人均消費輕松過百,卻仍感覺沒吃飽。
二、價格不親民
說到價格,這次早茶體驗最讓我震驚的莫過于那份標價28元的煎餃,六個餃子,平均每個近5元,在我的家鄉南昌,12塊錢能在街邊買到滿滿一大碗水餃,餡料實在,吃得心滿意足。
而這里的煎餃不僅數量少,個頭也不大,兩口就能解決一個,一碟腸粉28元,一碗及第粥35元,就連最普通的奶黃包也要18元三個。
我們四人簡單點了幾樣,結賬時竟然接近500元,這個價格在廣州的消費水平中也絕對算不上親民,早茶本應是平民化的飲食文化,如今卻變得越來越"高端",離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
三、早茶工業化
我一直聽說廣東的早茶是“現點現做現吃”,然而這次卻令我失望,因為我們點的差點90%全都是工業預制菜。
向服務員詢問后得知,除了少數幾樣招牌點心是店內師傅現做外,大部分茶點都是從中央廚房配送的冷凍品。
作為對比,在江西,即使是街邊小店,許多特色小吃也是現點現做,熱氣騰騰地上桌,那種鍋氣是任何冷凍食品都無法比擬的。
一位在廣州餐飲業工作的朋友告訴我,現在能堅持全手工現做的茶樓已經寥寥無幾,大部分都為降低成本而采用預制食材,早茶文化中"即點即蒸"的精髓,正在被便利性和利潤所取代。
四、傳統風味流失
品嘗第一口蝦餃時,我就感到不對勁:蝦肉確實Q彈,但那種彈性質感過于均勻完美,明顯是添加了食品改良劑的效果。
鮮味雖然濃郁,卻帶著不自然的鮮甜,八成是味精和呈味核苷酸在起作用,叉燒包的餡料更是讓我這個外地人吃出了"科技與狠活",處處透露著現代食品工業的影子。
作為對比,我想起十年前在廣州老街巷嘗過的傳統早茶:蝦餃的鮮味來自新鮮海蝦,彈牙感來自師傅手工摔打的蝦膠,如今這些自然的味道,正被各種食品添加劑所模擬和取代。
五、年輕人對早茶興趣缺失
在茶樓用餐的兩小時里,我特別觀察了周圍的食客構成,令人驚訝的是,超過八成都是中老年人,他們或獨自看報飲茶,或三兩老友閑話家常。
偶爾出現的年輕面孔,大多是像我們這樣的外地游客,拿著手機不停拍照打卡,與服務員閑聊得知,這種年齡斷層現象已經持續多年。
對年輕人來說,早茶節奏太慢、形式太老派、創新不足。更關鍵的是,當早茶變得昂貴而不實惠、標準化而缺乏個性時,它自然失去了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
本以為這次去廣州,能夠品嘗到心心念念的美味早茶,沒想到吃的卻是各種預制菜肴,那還不如自己到網上買,難怪如今全國各地的粵式茶餐廳越來越少了。
最后麻煩大家點個贊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如果你愛看美食,愛看餐飲故事,歡迎關注我們
與君共勉
嘗遍中國美食
游遍千山萬水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當成了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