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收集健康數據、毫米波雷達識別跌倒情況、虛擬養老院提供照料服務……近年來,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各種智能化養老產品和服務相繼出現,為老年人生活帶來便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智慧養老。智慧養老更加觸手可及,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破解居家養老難點
“這款胸牌具有定位和報警功能,當老人發生意外或需要幫助時,可以一鍵呼叫。”江蘇中科西北星信息科技公司戰略發展總監張闐年告訴記者,圍繞居家養老場景,公司團隊研發了緊急呼叫、環境監測、行為感知等10大類227款設備,通過物聯網、云計算、語音識別和AI技術,將智能硬件串聯起來,為老年人減輕居家養老的后顧之憂。
“十四五”以來,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持續增加,占總人口比重由2020年底的18.7%上升至2024年底的22%。快速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催生出一大批智慧養老科技產品。企查查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注冊429家智慧養老相關企業,同比增長19.83%。
高速增長的背后,既有市場需求的推動,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近年來,智慧養老政策呈現‘小步快跑,快速更新’態勢。”復旦大學AI向善與數智養老研究中心主任申琦表示,自2014年上海出臺第一個地方規范性文件以來,我國智慧養老政策從傳統的養老服務信息化改造過渡到居家社區養老融合、醫養結合等的服務升級,目前已進入強化部門協同、注重城鄉均衡的提質增效階段。
“在需求增長和政策驅動下,我國智慧養老產業市場持續擴容,已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生態。”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教授陳功介紹,從上游的傳感器、智能硬件、算法平臺,到中游的數據運營、系統集成,再到下游的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深度融合,智慧養老已形成“硬件+軟件+服務”的融合鏈條,并催生出“智慧養老社區”“虛擬養老院”等新業態。
提供多元養老服務
從生存保障到品質追求,科技賦能下的養老圖景正在重新定義“老有所養”。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研究員姜照介紹,傳統養老模式下,家庭主要承擔照料責任,負擔相對較重,養老機構大多提供同質化基本生活服務;智慧養老則充分利用數據信息,精準刻畫用戶畫像,提供個性化、差異化養老服務。
北京市東城區是北京市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區之一,常住人口老齡化率已達30.4%。為提升養老服務水平,東城區建設了超千家養老服務驛站,滿足老年人多樣化服務需求。
小棉襖愛老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承接了東城區4個街道10個養老服務驛站的運營。打開“小棉襖愛老服務平臺”,每位老人的健康數據一目了然。“通過智能檢測設備,我們定期對老人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并生成個性化照護方案,照護類別涵蓋醫療協助、膳食供應、專業護理、個人清潔等方方面面。”小棉襖愛老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創始人寧寧說。目前,這一平臺已詳細記錄160名建檔老人的基本情況,實現了全面的健康管理。
從被動照料到主動預防,從家庭依賴到社會協同,智慧養老正在突破傳統邊界,為老年人帶來更多元的服務供給。申琦表示,智慧技術可以更有效地連接家庭、社區和機構,形成資源互補的養老網絡,讓社區服務精準送達老人家中,既減輕家庭照護壓力,又盤活分散的社會養老資源。
“智慧養老背景下的‘老有所養’意味著更豐富的服務內容與形式、更高質量且精準化的養老服務供給、更積極主動的老年人社會參與。”陳功認為,智慧養老為構建“15分鐘社區養老生活圈”提供了技術條件,有助于解決養老服務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增強偏遠地區養老服務可及性,同時緩解養老服務領域人力短缺問題,降低服務成本,增加服務供給。
新科技助力賦能
隨著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迭代,智慧養老不再局限于服務老年人生活照護、健康管理和安全保障,還將在老年人的精神陪伴、日常交流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近年來,各類補償老年人功能性不足的機器人在各大展會頻頻亮相,成為智慧養老領域的一大亮點。”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智慧養老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邢新主介紹,從業界實踐看,養老機器人可以用于自動化護理,有的可以作為老年人獲取信息、學習娛樂的工具,為老年人提供陪伴服務;有的能幫老人尋找物品、取送快遞、提醒服藥和協助外出。今年2月份,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發布,在提升養老機器人精細化功能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對進一步普及養老機器人、推動銀發群體享受高品質生活具有積極意義。
2024年8月份,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聯合騰訊研究院發起以“AI向善”為核心的老年關懷大模型語料庫項目。申琦介紹,這款產品為人工智能體搭建了基于老人真實使用的“老年語料庫”和涉老問題“專家語料庫”,如健康咨詢、養老金融、老齡政策、老年大學等,并可進行六類多角色配置,模擬50多個交互場景。“語料庫的構建旨在解決養老場景中AI技術‘有數據無溫度’的痛點,滿足老年人復雜化情感、社會參與等需求。”申琦說。
智慧養老前景可期,但要真正普及千家萬戶,仍面臨不少挑戰。陳功指出,當前智慧養老領域亟待解決三大問題。一是智能終端技術與需求脫節,有的過度追求技術參數提升,忽視老年人實際需求和使用習慣,適老化不足;二是市場化機制不成熟,企業普遍規模小、業態分散,導致產品迭代不足,市場供需錯配,高端產品“用不起”、基礎服務“用不上”現象并存;三是智能設備采集大量敏感數據,但隱私保護機制不完善,存在數據安全和技術倫理風險。
對此,陳功建議,構建需求導向的適老化技術研發體系,完善供需匹配的市場化支撐機制,探索“以租代購”模式,降低老年人使用成本,同時對AI機器人情感交互、健康數據算法決策等場景進行倫理審查,筑牢數據安全與倫理治理防線。
“智慧養老并非用機器替代人類,而是以技術為紐帶,構建更加高效、更有人情味的養老生態。”邢新主表示,展望未來,新技術的發展將催生更多養老服務場景,讓老年人在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完美融合的照護環境中,享受高質量晚年生活。(經濟日報記者 康瓊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