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當國際社會的目光聚焦于俄烏雙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重啟的面對面談判時,克里姆林宮悄然發布了一項關鍵人事任命,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總統令,解除70歲陸軍大將奧列格·薩柳科夫的陸軍總司令職務,轉任俄聯邦安全會議副秘書。
與此同時,48歲的“中央”集群司令安德烈·莫爾德維切夫被推至臺前,成為新任陸軍總司令的熱門人選。
這場看似常規的軍方高層調整,因時間點敏感、人選背景特殊,迅速引發外界對普京政治布局的深度解讀。
薩柳科夫的調任被俄官方定義為“晉升”,自2014年執掌俄陸軍帥印以來,這位老將不僅主導了十余次紅場勝利日閱兵,更在俄烏沖突中穩控陸軍全局。
但其新職位,聯邦安全會議副秘書的權責卻耐人尋味,該機構由普京親任主席,秘書為紹伊古,副主席為梅德韋杰夫,名義上是“咨詢機構”,實則統籌國家安全戰略制定,直接服務于總統決策。
分析人士指出,薩柳科夫年屆七旬,調離一線符合俄軍法定退役年齡,但普京選擇在勝利日閱兵后宣布任命,既是對其功績的肯定,也暗示安全會議正成為核心權力樞紐。
此前,前防長紹伊古調任該機構秘書時,同樣被視作“退居二線”,但其在俄烏沖突中的持續影響力證明,這一職位實為普京嫡系的“戰略儲備池”。
接替薩柳科夫的安德烈·莫爾德維切夫,堪稱俄軍新生代將領的標桿,1976年出生的他,憑借馬里烏波爾戰役一戰成名。
2022年,面對烏軍亞速營依托城市工事的頑強抵抗,莫爾德維切夫指揮的第8近衛集團軍以“鐵鉗戰術”打破僵,避開正面強攻,轉而猛擊烏軍兩翼薄弱防線,同時利用蘇聯時期地下通道實施奇襲,最終完成對亞速鋼鐵廠的合圍。
莫爾德維切夫的軍事生涯加速躍升,2023年晉升上將,同年率軍擊退烏軍對巴赫穆特的反攻,2024年指揮阿夫迪伊夫卡戰役,以“重型制導炸彈+無人機協同”戰術瓦解烏軍堡壘群,被西方媒體稱為“戰場革新者”。
普京此次破格擢升,不僅因其戰術能力,更看重其“敢于打破常規”的魄力,這與俄軍當前亟需突破戰場僵局的訴求高度契合。
莫爾德維切夫的上任標志著俄軍高層“75后”世代正式崛起,,與薩柳科夫等傳統將領不同,他代表的技術派軍官更擅長融合無人機、精確制導武器等現代裝備,其戰術風格被評價為“兼具蘇式厚重與信息化靈動”。
在俄烏沖突轉入消耗戰的背景下,普京急需通過人事換血激活軍隊創新力,為長期對抗積蓄優勢。
薩柳科夫調任安全會議副秘書,與紹伊古、梅德韋杰夫形成“鐵三角”,進一步強化該機構作為普京“影子內閣”的職能。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本屆總統任期將于2030年結束,而現年72歲的他雖未公開表態,但近年頻繁調整安全會議成員,被外界視為提前規劃權力交接的信號,將資深將領納入這一體系,既可確保軍方忠誠度,又能為潛在接班人鋪路。
此次人事變動恰逢俄烏談判重啟前夕,普京通過提拔強硬派將領,向烏方釋放“軍事選項仍在桌面”的清晰信號。
此前,俄方以“代表團級別不足”為由推遲談判,烏總統澤連斯基則堅持“先停火后談判”,雙方博弈陷入僵局。
莫爾德維切夫的任命暗示,若談判破裂,俄軍或將采取更激進戰術,迫使烏克蘭回到讓步軌道。
普京的此次人事布局,遠非簡單的“新老交替”,從軍事層面,它折射出俄軍向年輕化、技術化轉型的迫切需求,從政治層面,安全會議的權力集中化趨勢,或為普京未來的權力過渡預留空間,而在國際棋局中,這一調整既是向烏克蘭施壓的籌碼,也是對美歐展示“俄軍持久戰能力”的宣言。
當75后司令執掌陸軍帥印,克里姆林宮的權力邏輯再次證明,在俄羅斯,軍隊改革從來不只是軍事問題,更是國家戰略的縮影。
信息來源:
《普京簽令!俄陸軍總司令調任聯邦安全會議副秘書》——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