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這條消息,新華社,人民日報三大官媒都同步發布了重磅消息,那就是:中俄正式簽署共建月球核電站合作備忘錄!
這是人類史上沒有那個國家敢在38萬km外的月球建核能設施,這個消息一出直接引發非常大的關注,我就給大家解讀一下一些細節問題。
央視新聞四做了這個專題報道,中俄兩國是計劃在2035年前完成電系統的聯合研制,特別要注意的是這套系統不是給地,而是專門解決未來月球基地的能源問題。
要知道現在嫦娥5號帶回的月亮樣本還在實驗室里面研究中了,已經要把實驗室搬到月球上面了。
有專家在《人民日報》的專訪中打了個比方,就像二十年前我們還在用大哥大的時候,誰能想到現在人手一臺智能手機了?
官方的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掌握了第4代的核反應堆的技術,俄羅斯的核動力太空艙更是經歷過的檢驗,兩國的技術疊加,相當于是給月球開發按下了快進鍵。
新華社還特別采訪了國家核安全局的負責人,強調了這次采用的是全封閉式的核電子技術,輻射量比做一次CT檢查還要低。
更關鍵的是核爆炸的一個風險,用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的話來說,這套設備就算從10層樓摔下來,都不會出現泄漏放射性物質的一個情況。
我還特意翻出了2022年我國發布的《月球探測白皮書》,里面早就預告過了,要發展月面長期駐留的一個能源發展方案了。現在中俄聯手了,相當于是把原定的計劃至少提前了5年。
就在簽約儀式后的兩個小時,SpaceX的創始人馬斯克是連發了三條推特,表示:令人驚嘆的進步!期待商業合作的一個可能性。
英國的《自然》雜志的官網是緊急更新了一條頭條,標題是直接引用了中俄聯合聲明的一個原文:為全人類開闊地外生存空間。
日本朝日新聞更是派出了他們的記者團蹲守在中國國家航天局,試圖想獲更多的細節。
在媒的視頻鏡頭里面,中俄科學家交換文件的時候,背景墻面是掛著五星紅旗和白藍紅三色旗。
這讓很多人想起20年前國際空間站把中國拒之門外的事情,現在在看俄羅斯航天控制的大屏上的中文操作界面,不得不感慨科技突破才能打破壁壘。
《經濟日報》算過一筆賬,按照現有的進度,2030年我國將建成月球科研站,這個時候需要至少20名常駐科學家。
到2040年,僅月球資源開發就能創造萬億級的市場,現在大學里的航天工程核能應用專業簡直就是通往月球的一個直通車。
央視新聞的記者還在酒泉衛星拍照,用于月球核電站的運輸,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已經進入了總裝階段了。
官方已經確認:這款火箭的運載能力是遠超美國的土星五號30%,能把整個籃球場大小的設備送上月球去。
肯定很多人會問,花這么大的力氣搞月球開發對我們普通人有什么好處呢?
新華社是,月球是蘊藏著氦-3資源,足夠地球用1萬年,月壤中的稀土元素南亞電池續航翻倍,更重要的是像60年前的阿波羅計劃是催生了互聯網,微波爐一樣,這一次也會帶來新的技術革命。
但是以歷史上來看,該防的要防,核心的技術要控制好才行!
如果月球基地真的建成了,你認為我們應該會在地球上做什么?對于這事你有什么看法?
本文信息來源:
央視新聞《中俄簽署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聯合聲明》
新華社《第四代核能技術保障月球基地安全運行》
人民日報《航天專家解讀月球核電站三大核心突破》
中國國家航天局官網《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