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巴沖突鬧得沸沸揚揚,印度總理莫迪在沉默了好幾天后終于開口,對著巴基斯坦放了狠話。他咬聲說這次行動是為了消滅巴基斯坦境內的“恐怖分子營地”,還宣稱印軍這次搞出了“新路線、新標準、新常態”。說白了,就是印度覺得自己沒輸,停火只是暫時的,隨時還能再打一場。
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印度這是典型的“輸人不輸陣”。從美媒公布的戰損對比圖就能看出,印度空軍這次簡直是慘敗。人家巴基斯坦用的殲-10C和雷達導彈,直接把印度的“陣風”戰斗機打下來好幾架,無人機更是被攔截了多架,連防空基地都被端了一個。反觀巴基斯坦,戰機一架沒損失,士兵和平民傷亡也比印度少得多。這種情況下,印度還嘴硬說自己沒輸,無非是想在國內保住面子,畢竟莫迪政府一直靠民族主義拉攏支持率,真要承認失敗,國內還不把他罵死?
更關鍵的是,印度這次停火確實有“緩兵之計”的嫌疑。你想啊,印軍在沖突中暴露了軍事準備不足的問題,關鍵裝備戰損嚴重,尤其是“陣風”戰斗機被擊落,直接削弱了他們的空中優勢。再打下去,損失只會更大。所以停火一方面是止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回去重新整軍備戰爭取時間。而且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核心訴求根本沒實現,他們想通過軍事施壓扭轉巴控地區的民心,但實際效果和預期差得老遠。國際輿論也在施壓,印度不得不暫時退一步,但克什米爾問題這么復雜,停火肯定只是暫時的,只要印度覺得自己緩過來了,或者外部環境有利,隨時可能重啟沖突。
不過相比于對巴基斯坦的威脅,印度對美國的不滿其實更深。就在印方打算宣布停火消息的時候,特朗普突然跳出來“截胡”,說自己在中間“居功至偉”。這可把印度氣壞了,從高層到民眾都覺得美國搶了莫迪的風頭。印度一直覺得印巴沖突是他們自己的事,反對第三方介入,結果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這么一宣布,直接把印度的主導權給架空了,讓印度成了美國外交表演的“配角”。更讓印度受不了的是,美國把印巴放在“同等地位”來表述,這嚴重沖擊了印度自詡為“南亞地區領導者”的自我認知。他們擔心國際社會會因此低估他們在沖突中的“正當性”,削弱他們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道德高地”。
這次沖突下來,莫迪政府原本想通過軍事行動達到的三個目標——強化國內支持率、重塑印巴力量對比、提升在美印關系中的談判籌碼——基本都沒實現。這也暴露了美印同盟的本質矛盾:印度想借助美國制衡東方,但又不想當美國的小弟;美國想利用印度牽制中國,但又不尊重印度的獨立性。雙方各有各的算盤,產生分歧是遲早的事。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關稅戰告一段落之后,印度也學著東方對美國發起了關稅反制。不過這明擺著是“東大行,我也行”的老套路,效果估計不咋地。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可比印度高多了,中國出口的是全產業鏈的制造業產品,美國很難找到替代的。而印度對美出口主要是鋼鐵這類資源產品和低附加值的制造業,結構分散又沒啥不可替代性。美國完全可以調整供應鏈,從東南亞或非洲進口來替代,印度根本沒法復制中國的策略。而且印度在核心技術上還高度依賴西方,真要打長期貿易戰,他們根本扛不住。更關鍵的是,印度現在的核心關切還是地緣安全和南亞“主導權”,要是因為關稅戰把美國惹毛了,影響了他們在印太戰略中的地位,甚至讓美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偏向巴基斯坦,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說白了,印度這次的關稅反制更多是做做樣子,未來大概率還是會妥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