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亞局勢急劇升溫,印巴沖突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這場沖突不僅涉及軍事對抗,輿論戰與技術博弈也同步上演。5月14日,印度官方封鎖了新華社和《環球時報》英文版在社交媒體平臺X的賬號,理由是傳播 “巴基斯坦的宣傳內容以及未經證實的信息”。
然而,事實是此前《新華社》援引巴基斯坦軍方消息人士的話報道了巴方擊落三架印軍戰斗機的消息,《環球時報》也在X平臺轉發了這篇報道。印度方面對此極為不滿,稱其為 “虛假信息”。截至 5 月 16 日晚,經在印人士實測,《環球時報》X 賬號重新上線,新華社 X 賬號仍無法查看。這一事件凸顯印度在輿論管控上的強硬,試圖借此掌控輿論,避免民眾了解戰事真實情況,并夸大己方的戰果。
歷史上,印度政府慣用“精神勝利法”夸大戰果。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印度險些釀成“首都保衛戰”,中方無疑是勝利者。但印度國內報道多宣稱印度獲勝,當時民眾信息閉塞,部分人至今仍信以為真。毛主席在總結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時指出,此戰目的是讓尼赫魯明白武力解決邊界問題行不通。他還預估,這一仗至少能保十年邊境安寧。事實證明,戰后幾十年來,中印邊界局勢總體穩定,達到了自衛反擊戰的主要目的。
然而,隨著經濟與軍事實力增長,印度蠶食周邊領土的野心復燃,五年前在加勒萬河谷沖突中,中國軍隊再次狠狠地教訓了印度。如今,印度打著“反恐”旗號蠶食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結果巴基斯坦憑借中國制造的武器擊落了法制“陣風”戰機,印度還因高價購買“陣風”戰機遭到國內民眾的反對。不過,印度似乎在此次沖突中發現了一個自認為能“獲利” 的點。
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巴沖突中,疑似中國制造的 “霹靂 - 15”(PL-15)空空導彈殘骸落入印度境內,部分殘骸保存較為完整。印度軍方迅速封鎖現場并回收殘骸,交由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分析。起初,印度宣稱“霹靂 - 15”不如印度自產的“阿斯特拉”導彈,沒什么研究價值。但很快情況反轉,“五眼聯盟”以及法國、日本等國紛紛向印度發出參與研究PL-15導彈殘骸的請求,急切想摸清其命門。
從軍事技術層面看,PL-15 絕非普通導彈。它采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屬全球領先技術,還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和雙向數據鏈,支持“A射B導”,大大提高命中率。其采用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可達200公里以上。實戰中,巴軍殲 - 10C 戰機用霹靂 - 15 導彈擊落印度空軍的 “陣風” 戰機,這是 “陣風” 服役以來首次墜毀,震驚西方世界。
美日法等國急于研究 PL-15 殘骸,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們希望拆解分析電子元件、工藝水平及封裝方式,逆向推斷系統設計思路與優劣,為制定電磁干擾或欺騙手段提供數據支持;另一方面,剖析動力系統材料與結構,有助于了解中國在熱防護材料、新一代固體推進劑配方方面的技術水平,評估其作戰極限參數。法國的“陣風”戰機被霹靂 - 15 擊落,急需分析 PL-15 技術弱點,為“陣風” 升級尋找方向,挽回顏面并繼續向印度推銷 “下一代陣風”。
不過,美日法等國想通過印度手中的殘骸研究出 PL-15的命門并非易事。此次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使用的是出口型 PL-15E導彈,設計時已考慮防泄密機制。導彈裝有自毀裝置,未命中或燃料耗盡后,戰斗部會自動引爆,摧毀關鍵電子部件。而且外貿版 PL-15E性能參數低于中國自用版本,末端機動變軌等核心技術部分可能被簡化。從印度媒體公開的殘骸照片看,導彈戰斗部已損毀,僅剩推進段外殼,而推進段基本就是 “油桶”,難以從中逆推出核心技術。
更為主要的是,現代導彈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軟件算法、抗干擾邏輯、彈道規劃設計及基礎材料工藝等,這些技術很難通過殘骸逆向還原。況且,中國軍工研發秉持 “服役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 的習慣,外界研究 PL-15 時,中國可能已在推進新一代超視距空空導彈如 “霹靂 - 17” 的研發。
印度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也值得玩味。其一邊貶低 PL-15,一邊緊抓殘骸不放,實際上是將殘骸當成外交和軍事談判的籌碼,試圖借此換取美制F-35發動機圖紙或 “陣風” 戰機的電子戰模塊等,借此提升本土武器研發能力,追趕“國產替代”的步伐。不過,印度最終能否如愿,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