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話劇中心上演的新劇《另一個莫扎特》引起關注。此劇以音樂獨角戲的形式講述了南奈爾·莫扎特的真實故事。她是一個天賦異稟的演奏者和作曲家,曾與弟弟——世人皆知的音樂天才莫扎特一起走遍了歐洲宮廷,獲得了同樣的驚嘆與贊譽,然而,她的作品和故事最終因時代和自身的局限性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中。這部劇拂去塵土,將她帶回了舞臺。
整個劇如同自始至終鋪滿舞臺的那一襲碩大白紗裙擺一般,令人耳目一新——“非常高級”,很多人觀后贊嘆,社交媒體上亦多有贊美之詞。此劇的主創團隊以“90后”“95后”的海歸為主,且多為跨界創作人:制作人曲曼寧是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交互媒體專業和北京大學軟件工程的雙碩士;肢體指導劉咿伊則畢業于美國紐約莎拉·勞倫斯學院;舞臺總監趙馨源是香港科技大學文化研究碩士;服裝師周明媚完成了倫敦藝術大學中央圣馬丁學院表演設計與實踐碩士后,最近又前往耶魯大學深造另一碩士學位;燈光師尹汀蘭是上海戲劇學院學士。
導演華安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經濟統計專業,在學期間卻輔修了大部分的戲劇專業課程。可能因中學就讀于市三女中,本身有十一年女校經歷的緣故,她對于女性題材尤為關注,因緣際會與同為女性的跨界創作人們相識相知,逐步組建了目前這個團隊。
海歸團隊呈現出鮮明的“后學院派”創作特征。她們在處理南奈爾·莫扎特這類歷史女性題材時,既能保持歐洲古典主義的儀式感,又能植入上海都市文化特有的細膩表達。這種創作取向與海派文化多元共生的基因深度契合,并通過數字媒體、沉浸式劇場等新載體,將這種融合性推向更高維度,甚至注入了元宇宙時代的交互美學。華安形容她們是個松散的創作團隊,并不歸屬于任何院團,習慣了“打野式”的工作方式,咖啡館就是她們的辦公室,實際構建起創業公司的敏捷組織:核心成員保持自由職業狀態以維系創作獨立性,項目制集結時又能快速形成戰斗力。除了得到家庭的支持,她們還在認真嘗試市場化運作。華安說,給自己試了一年。而上一部音樂劇《蝶變》的成功,給予了這個團隊最終的信心。
音樂劇《蝶變》于2023年1月上演,至今已在三十多個城市巡演超過230場。《蝶變》以雙女生的演繹,投射出團隊對于當代戲劇的觀察,更憑借資源整合能力,將作品快速推向商業劇場與國際巡演。2024年該劇版權輸出到韓國,進行了韓文版演出,獲得極大成功,首輪85場演出累計吸引超1.5萬人次,場場爆滿,觀眾席中總不乏感動落淚、起身鼓掌的身影。韓國觀眾觀后留言道:“只有真正值得的作品,才能收獲我們持久的掌聲!”
“我們這個海歸跨界團隊更關注早期創作過程,注重作品的孵化。”華安是這樣總結的。團隊時常舉行觀眾研討會,比如因《蝶變》的紅色諜戰屬性,設定愚園路為劇情發生地,劇組便組織當地居民聽取意見。提早讓觀眾介入到創作中來,實際是西方工作坊模式的本土化改造——既保留了紐約外百老匯劇場的觀眾共創傳統,又融入了上海市民文化中的評議空間。長達一年半載的前期工作坊、觀眾參與式研發,這種對“未完成性”的擁抱與上世紀海派京劇“根據觀眾反響即興調整唱段”的創作理念形成互文,但借助現代項目管理工具實現了系統化升級。當《蝶變》版權輸出至韓國時,不僅完成文化產品跨境流動,更驗證了這種孵化模式在跨文化語境下的適應性,相比國有院團的存在模式,她們通過“創作-演出-衍生”的閉環設計,實現了藝術價值與市場效益的量子進化,在打破藝術等級制度的同時,也重構了文化消費場景。
這支海歸創作力量正在為上海的文化生態注入活力。如果說周信芳時代的第一次浪潮實現了傳統戲曲的現代化轉型;上世紀90年代新海派文學的第二次浪潮完成了都市書寫的國際化接軌;那么當前這批海歸創作者正在黃浦江畔書寫著屬于Z世代的文藝宣言。他們用跨界的勇氣突破行業壁壘,以全球視野重述本土故事,在商業與藝術的疊加態中努力探索新路徑。
原標題:《新民藝評|卜翌:海歸創作人凝聚文藝新力量,以全球視野重述本土故事》
欄目編輯:吳南瑤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卜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