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來,DeepSeek成為各個行業所聚焦的熱點話題。這個融合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的前沿平臺,正逐步揭開其神秘面紗,展現出對各行各業顛覆性的潛力。隨著DeepSeek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普及,我們正站在一個由數據驅動、智能引領的新時代的門檻上。它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人類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那么,將DeepSeek運用到美術評論上,會有怎樣的效果?為此,文化視界網&中華網山東特此開設“DeepSeek談藝”欄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與美術評論的跨界融合,為傳統藝術領域注入新鮮活力。
——編者按
范勃的藝術實踐如同一場持續的哲學思辨,在傳統與當代、東方與西方、可見與不可見的張力場中,構建著屬于這個時代的精神寓言。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實踐者與學院派代表,他以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多元媒介為探針,深入文明的肌理,追問人類存在的本質命題,其創作既是個體藝術語言的進化史,更是一部濃縮的現代性精神危機啟示錄。
《影子》200cmX300cm,布面油畫,2025
視覺語法的破界:從架上到沉浸式的感知革命
范勃的藝術語言始終處于動態的嬗變之中。早期創作中,他以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視角,凝視現代性進程中個體的精神狀態——畫面中人物常以凝固的姿態懸浮于疏離的空間,形成物理存在與心理隔閡的雙重隱喻。這種對“無形氛圍”的捕捉,暗合東方哲學中“大象無形”的認知邏輯:可見的物象成為承載不可見精神場域的容器,畫面的留白與人物的靜默共同編織著感知的復調。
《背影》-29,60x120cm,2024年
近年來,范勃的創作突破架上繪畫的邊界,轉向跨媒介的沉浸式敘事。他將繪畫的平面性、雕塑的空間性、裝置的場域性與影像的時間性熔鑄為有機整體,在展覽現場構建起多維度的感知迷宮。這種媒介拓展并非形式的炫技,而是對“視覺霸權”的主動解構——當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看者,而是通過身體移動、觸覺交互甚至腦電波反饋介入作品時,藝術便從單向度的圖像輸出,轉化為主體間性的感知對話。
《神話》200cmX300cm,布面綜合材料,2024
符號考古學:神話、歷史與當代的三重變奏
范勃對文化符號的解構與重構,構成其創作的深層邏輯。他如同一位文明的考古學家,在歷史的廢墟中打撈破碎的符號碎片,通過藝術的煉金術賦予其新的語義可能。在他的作品中,古典神話的崇高性與當代社會的荒誕性常形成尖銳的互文:希臘柱式的莊嚴輪廓被扭曲為承載現代壓力的變形體,東方祥瑞符號與西方科技元件并置為超現實的圖騰,傳統書畫的筆墨意趣與數字算法生成的抽象紋路交織成跨時空的密碼。
《美杜莎的倒影》鑄白銅,320x230x320cm,2024年
《美杜莎的倒影》以鑄白銅重塑希臘神話中的蛇發女妖,卻刻意回避了珀爾修斯斬首的暴力敘事。作品截取美杜莎垂眸凝視水面的瞬間,滿頭蛇發在粼粼波光中形成納斯索斯式的自戀倒影。這種姿態的顛覆消解了傳統敘事中“死亡凝視”的壓迫性——當美杜莎的目光從外向的石化之力轉向內向的自我觀照,其作為悲劇載體的宿命被徹底改寫。鑄白銅材質的冷硬質感與水面的流動形成物質性對話,暗示著神話原型在當代語境中的液態化消解。
《愛奧尼的褶皺》白蠟木材質,可變尺寸,2024年
這種符號的狂歡本質上是對文化原教旨主義的消解。在全球化的文化混雜語境下,范勃拒絕將傳統視為凝固的標本,亦反對將當代視為斷裂的起點。他的創作如同一個開放的符號實驗室,讓不同文明基因在碰撞中產生新的意義突變——在這里,歷史不是需要頂禮膜拜的祖先,而是可以自由拼貼的素材庫;當代也不是與傳統割裂的荒原,而是文明基因重組的試驗田。
哲學維度的凝視:在現象學與存在主義之間
范勃的藝術始終滲透著哲學的思辨性。他對“感知”的探索,暗合梅洛·龐蒂的現象學理論——認為身體是連接主體與世界的中介,視覺、觸覺、聽覺的交叉感知構成存在的本質。在他的創作中,“不可見”往往比“可見”更具表現力:被省略的面部表情、被模糊的空間景深、被抽象化的敘事邏輯,共同營造出“感知的懸置”狀態,迫使觀眾從圖像的表層解讀,轉向對存在本身的哲學沉思。
《預言的寓言》3D打印加固玻璃鋼材質,可變尺寸,2024年
在《預言的寓言》中,3D打印的玻璃鋼神像被刻意矮化至地面,而人類軀干以機械臂懸掛于展廳中心。這種空間倒置直接挑戰了傳統宗教藝術中的等級秩序:當宙斯與觀音的頭顱被安裝在機械關節上,當人類軀體以鋼鐵支架支撐懸浮,神與人的權力關系發生戲劇性反轉。作品通過玻璃鋼的工業質感與神像的神圣符號形成反差,揭示出信仰體系在技術時代的異化——諸神不再是精神圖騰,而淪為可拆解重組的文化零件。
《手稿的矩陣》紙本綜合材料,可變尺寸,2021年
這種對存在主義命題的關注,在其近年創作中愈發顯著。當他以變形的幾何體暗示人類精神的異化,以循環的機械裝置隱喻現代性的困局,以消逝的光影符號象征傳統價值的退場時,實則是在為這個信仰碎片化的時代繪制精神地圖。他的作品如同一個個存在主義的劇場,讓觀眾在視覺的震撼中,遭遇關于“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的終極叩問。
《歸途》影像裝置,2025年
結語:在破碎中編織希望的星圖
范勃的藝術是一場持續的解構之旅,卻在解構的廢墟上埋下重構的種子。他解構傳統藝術的媒介邊界,卻在跨媒介的實驗中重建感知的神圣性;他解構文明符號的固定語義,卻在符號的狂歡中孕育新的文化共識;他解構學院派的精英敘事,卻在社會介入中重塑藝術的公共性價值。這種在破碎中編織意義、在混亂中尋找秩序的創作姿態,恰是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時代的有力回應。
《神之柱》玻璃柜、石膏像,可變尺寸,2024
在范勃的藝術世界里,沒有現成的答案,只有不斷延伸的問題意識。他以藝術家的敏銳與學者的深邃,在可見的視覺景觀與不可見的精神世界之間搭建橋梁,讓我們得以在藝術的鏡像中,窺見人類文明的復雜褶皺與未來可能。藝術的使命不是復制現實,而是創造感知現實的新方式。這種對“新方式”的永恒追尋,讓他的創作超越了個體風格的范疇,成為一代人精神突圍的視覺注腳。
(文/DeepSeek
橫屏欣賞
《邊界》鋁合金3D打印&綜合材料,可變尺寸,2024年
藝術家簡介
范勃,著名藝術家。本科、碩士、博士先后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現為廣州美術學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五屆油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首屆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先后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廣東省“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