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索 | 周六 · 茶余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翻譯:馬嘯然
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組
后期:胡永葳
責任編輯:王啟儒
原文發布于 universetoday.com
藝術概念圖展示了氨氣沿著旋轉吸積盤落向年輕恒星?Cepheus?A?HW2 的情景。這顆恒星的質量正在增長,最終質量將達到太陽的?12?倍。Credit: NSF/AUI/NSF?NRAO/B.?Saxton
銀河系中最龐大的恒星其質量可達太陽的百倍,它們熾熱、明亮、呈藍色光,往往以超新星爆炸在生命終點謝幕。天體物理學家一直想弄清,這些“巨無霸”究竟如何長到如此規模,而答案可能就隱藏在一種家用化學物質中。
科學家常拿像?BAT99?98?這樣的超大質量恒星作例子——這顆沃爾夫–拉葉型(Wolf?Rayet)恒星的質量超200倍太陽質量。但是按理論推算,當年輕原恒星的輻射壓力向外“頂”到一定程度時,其生長應在大約?30?個太陽質量處被迫停止;而且大質量恒星的成長期本就比普通恒星短,這讓謎團更加復雜。但事實上,某些恒星還是突破了這一“上限”,長成了質量驚人的龐然大物。
要理解大質量恒星如何超重,最大的難點在于它們所處的環境:由厚厚氣體和塵埃遮蔽的區域。近日,研究團隊利用甚大陣列射電望遠鏡(VLA)觀測了?2300?光年外的造星區?Cepheus?A 中的一顆年輕恒星?HW2。因為距離相對較近,Cepheus?A?是研究恒星形成的理想“實驗室”。
“Cepheus?A 區域孕育著一顆極年輕的恒星 HW2,它距離我們僅次于另一顆同類天體,正成長為質量約12倍太陽質量的恒星。”研究中寫道,“圍繞 HW2 的環境長期爭論焦點在于是否存在吸積盤;吸積盤的存在與否,是當前恒星形成理論的根基之一。”
當氣體云坍縮形成原恒星時,會在其周圍出現一個旋轉盤狀結構,即吸積盤。盤中的物質沿磁力線螺旋下落,被恒星吞噬,使其質量增加。然而,恒星風、噴流、輻射反壓以及盤的碎裂等反饋機制都會抑制吸積。
上圖為早期研究觀測到的 HW2 雙噴流。并非所有落向恒星的物質都會被吸收,一部分會以噴流的形式拋射出去。背景則是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區域影像。
Credit:Carrasco?Gonzalez?et.al/Bill?Saxton,?NRAO,?AUI?&?NSF/STScI
對于動輒數十倍太陽質量的恒星來說,要想繼續增重,必須依賴巨大的氣體儲庫。這樣的旋轉盤有時直徑可達一個秒差距(約?3.26?光年)。然而,半徑幾百天文單位(AU)的吸積盤內區,這才是它的本體。同黑洞的奇點一樣,恰恰是這一區域,觀測最為困難。
對于內盤如何助力大質量恒星成長,科學界仍無定論。形成如此巨星,需要極高的吸積率,也需要可觀的氣體儲庫;在這種條件下,盤的穩定性很容易被碎裂、伴星潮汐作用以及恒星劇烈反饋所破壞——理論與觀測都暗示了這一點。
HW2 長期困擾天文學家,因為人們始終無法確定其吸積盤是否存在。此次研究聚焦于一種常見分子——氨(NH?)。在地球上普普通通的氨氣,卻是星際云中的“利器”:其譜線既能做“溫度計”,又需高密度才能被激發,因此可用來追蹤吸積盤中的高密度氣體,還能顯示向恒星內落的運動。
氨分子的譜線在探測物質下墜運動時格外好用,因為它們會出現兩個不對稱峰值——藍移峰和紅移峰。研究中的示意圖給出了直觀解釋:VLA 在距恒星 200天文單位內的明亮連續輻射區前方,捕捉到一股沿視線方向下落的 NH? 氣柱;再往外,則映射到既以徑向速度?(vr) 受重力向星體墜落、又以角向速度?(vφ) 低于開普勒速度旋轉的氨氣。與此同時,順著系統角動量方向,還有電離原子氣體被拋射:北側為朝向觀測者的藍移氣體,南側則是遠離觀測者的紅移氣體。
利用地基天文臺觀測大質量恒星及其吸積盤原理圖。
Credit: Sanna et al. 2025.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氨的多條躍遷線位于射電波段,能輕松穿透塵埃。VLA 的觀測顯示,HW2 周圍分布著半徑200–700天文單位的巨大氨環。團隊在四個觀測窗口累計 10?小時的時間后測得,氣體落向 HW2 的速率約為每年 0.002倍太陽質量——這是已知最高的吸積率之一。
“我們的觀測直接證明,大質量恒星可以通過吸積盤把自身‘喂’到數十個太陽質量,”Sanna 在新聞稿中說,“得益于 NSF?VLA 無與倫比的靈敏度,我們才能在百余天文單位的尺度上解析這些細節,為揭示這一過程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
研究團隊還將觀測結果與大質量恒星形成的數值模擬進行比對,二者高度一致。負責模擬的 André?Oliva 教授補充道:“結果與理論預言幾乎完全吻合:HW2 附近的氨氣幾乎在自由落體速度下坍縮,同時以次開普勒速度旋轉——這是在重力與離心力共同作用下實現的平衡。”
研究團隊在吸積盤的結構中發現了不對稱性和湍流跡象,這暗示外部氣流——即所謂的“流線”(streamers)——正源源不斷地將新鮮氣體輸送到吸積盤的某一側。天文學家在其他恒星誕生區也觀測到過這類流線,它們通過補給物質,可能在大質量恒星的形成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這一發現終結了圍繞 HW2 等巨恒星多年來的猜測,證明它們確實可以生成支撐自身快速增重的吸積盤。
————— END —————
『天文濕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眾號:astronomycn
日平說
來源: Reddit
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