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會談達成重要共識,關稅戰暫告一段落,美國又稱中國是“合作伙伴”,但善變的特朗普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所以軍事勢力仍是中美較量中的重要籌碼。
當“世界警察”遇上“東方雄獅”誰能更勝一籌?
在中美關系日益緊張的當下,中國軍力爆發式的增長,早就讓中美軍力的對比徹底成為熱門話題。而俄媒就此拋出犀利觀點,稱解放軍除了兵力規模以外,其他領域均上不了臺面。
不過,戰爭的勝負僅僅憑借裝備數量和參數就能決定嗎?當今中美軍事的博弈點到底是什么?
中美軍備的“硬碰硬”對決
俄媒之所以判定“解放軍不是美國對手”,其中最大的一點原因就是其認為美國擁有11艘核動力航母,其總噸位超過110萬噸,但中國卻只有3艘常規動力的航母,不及美國的20%。
此外,美國還有現役超過570架的F35和F22隱形戰機加持,反觀中國殲20披露的數據,中國大概只有200架左右,而在坦克數量上美軍更以5800輛碾壓中國。
但這些看似美軍必勝的軍事裝備,實則卻是經不起任何的推敲,中國看似占據劣勢地位,但是只有深究之后才能發現,中國軍力的“不對稱優勢”。
中國現在在航母數量上雖然與美國懸殊太大,但是中國055型驅逐艦卻被美軍視為“全球最強戰艦”,該艦搭載的雙波段雷達和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甚至要遠遠優于美軍的“伯克級”。
而解放軍的火箭軍“東風快遞”部隊,更是裝備了射程覆蓋2000-4500公里的東風21D、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的東風17。
這些“航母殺手”能在美軍艦載機作戰半徑外就發起飽和打擊,再配合陸基導彈和航空兵,足以構建密不透風的區域防空網。
而在空中擂臺方面,美媒雖然常常炫耀其有400架F35和170架F22的隱形機群,但是現在的空戰早就不是以數量為優勢的“單挑游戲”。
中國空軍的真正殺手锏在于擁有全球最密集的防空導彈網絡,從紅旗9B遠程防空系統到紅旗17A近程攔截彈,射程可以覆蓋整個西太平洋。
配合預警機和電子戰機組成的“空天一體網”則能在戰區形成“禁飛結界”,而中國的反介入區域阻止體系更是可以直接讓美軍前沿基地直接癱瘓。
而在運輸機方面,中國60余架20和伊爾76確實不及美軍C17和C5運輸機的數量。
但是2020年新冠爆發時中國從日產口罩數量百萬到億萬的“戰時爆兵”潛力,足以證明,中國的這種工業動員能力,一旦轉化成軍工生產,勢必能快速填補裝備缺口。
但是反觀美國,F35的生產線卻屢屢遭遇零件缺損的困擾,甚至就連維護現有的機隊都略顯捉襟見肘,也正是這些細節決定著中美軍力之間的成敗。
決勝關鍵在哪兒?
在2018年的中俄聯合軍演中華,解放軍一個合成營只用了40分鐘就“殲滅”了俄軍從敘利亞戰場上回來的精銳摩步團,這場降維式的打擊無不展現了中國信息化合成部隊的威力。
99A坦克與04A步戰車組成突擊矛頭,無人機實時引導紅箭10反坦克導彈精準“點名”,武直10提供空中火力支援,這種“陸戰元宇宙”模式,讓傳統機械化部隊根本沒有招架之力。
但反觀美國,美軍“艾森豪威爾”號航母在紅海與胡賽武裝對峙長達8個月,卻反遭無人機和導彈三次進行襲擊,最終只能倉惶撤離。
在俄烏戰場上更是離譜,接受32國援助的烏軍依舊被俄軍壓制,這種“低端局”恰恰暴露出了美軍依賴技術裝備的脆弱性。
而比現代戰爭更可怕的則是看不見的戰場,疫情期間,中國可以讓口罩日產量從百萬級飆升到1億只,但是美國卻只能依賴進口。
如果中美一旦動起真格,中國完備的工業鏈和“全國一盤棋”動員體系,可以迅速轉化成戰時產能,但美軍卻未必能夠招架,甚至后勤都將會陷入混亂。
而當解放軍“聽黨指揮”的絕對忠誠遇上美軍受國會撥款、軍工復合體游說牽制的尷尬時,美國儼然已經輸在了“起跑線”。
俄媒的“裝備差距論”雖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只通過紙質進行對比,往往忽略了其背后的根基,戰爭的本質是政治、經濟和民心的綜合博弈。
中國堅持“不稱霸”,但是擁有“敢戰方能止戰”的底氣,美國雖然握有技術優勢,但是霸權慣性卻使其陷入“四處樹敵”的困境。
在這場中美綜合國力的“馬拉松”中,中國早已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