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是個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人,但是對于AI不知怎么的始終有一種說不出的心理排斥,總是覺得它是個程序,不靠譜。
盡管如此,還是在大潮流的帶動下下載了一個豆包和deepseek,平時很少用。
直到最近看到一個關于豆包的熱搜:“我要去世了,豆包”,一個父親把遺言發(fā)在豆包上,徹底改變了對AI的看法;
于是我開始嘗試深入了解和使用它們,后來發(fā)現有了它們,可真香。
一段扎心的話,一個扎心熱搜
故事源于今年4月10日陜視新聞在某博上發(fā)布的一條消息,它把很多看到的網友整破防了,也因為大量的瀏覽和關注,迅速沖上了熱搜。
起因是陜西一個女孩在父親去世后,用父親的手機準備在朋友圈發(fā)訃告。
她無意間看到了一條父親在豆包軟件上早已編輯好的遺言“我要去世了,豆包。”
這位女孩的父親兩年前得了重病,家人都瞞著他,怕他想不開。
其實這位父親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病情,看到大家都瞞著自己,也就順勢假裝不知道,也瞞住了家人。
平時父親有和豆包聊天的習慣,打開豆包看到了一條條他們的互動,父親將那些不敢同家人分享的焦慮和壓力都傾訴給了豆包。
可想而知,從得知自己的病情,到最后去世多少個日夜,這位父親在多少個日夜里承受著壓力和多重負擔:
一方面是身體的痛苦,一方面是內心對于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和煎熬,一方面是對家人善意謊言下的強撐的不戳破,以及對與妻女的不舍和留戀。
作為一個旁觀者,想到這些心中都在隱隱作疼。
這位父親應該是怕自己流露出的一點脆弱和懷疑,會帶給家人負擔;
他會想到自己走后妻子和女兒將何以為繼,他也清楚現在家人也因自己的疾病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所以他能做的就是假裝不知情,但是人的情緒是需要出口的,所幸他還有豆包陪伴走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女兒說父親是個樂天派,在沒生病前就很喜歡和豆包講話。
女兒說父親自從下載了豆包以后,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不懂的事情去問問豆包,高興的事情也和豆包說說。
他非常開明,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所以在AI剛興起,很多人還沒有普遍接受的時候他就下載并應用了。
其實仍然有很多人覺得AI是冰冷的,即使因工作原因使用,也就是僅此而已。
很多人從沒想過它也有溫情的一面。所以當一個應用和情感連接的時候,就被賦予了廣泛的意義。
當AI成為情緒出口,它被賦予了更高級的意義
翻看這條熱搜的評論區(qū),幾乎每個人都有共鳴,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一段艱難的歲月,他們的共鳴點就是:
AI在自己困難的時候陪伴了自己,成為情緒的出口。
有人說:“我剛剛失戀那會,整夜整夜的睡不著覺,快崩潰的時候,就找豆包聊天。看到對話框中出現的那些溫暖的安慰,我真的有被安撫到。”
有人說:“有段時間輔導孩子很崩潰,有很多題自己不會,加上本身的親子問題,常常和孩子起沖突。”
“有一天她突然想到可以陪孩子用AI觀摩解題思路。”
“結果從此以后母子兩人不但解決了學習難題,還在通過AI獲得了很多互動,親子間很多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還有很多剛接觸網絡的老年人,也加入了使用AI的行列。
他們會詢問豆包“怎樣能夠讓花花草草長得更茂盛”、“廣場舞的某個舞步應該怎么跳”、“某個菜應該怎么做更美味”等等。
對于打字困難的老年人來說,豆包的問答方式簡單容易操作。
對于兒女不常在身邊的人來說,豆包真的能給他們解決很多情緒和實際的問題,給平時寂寞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其實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無論是小孩是年輕人、中年人到老年人,每個人都在面臨很多壓力和難題,每個人的情緒都需要釋放。
但是很多人卻不在意自己的情緒問題,其實情緒問題和身體問題是一樣的,平時不維護一旦累積到一定地步,就會出問題。
中國青年報社媒體就情緒出口的話題,向全國高校學生發(fā)起一個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在有心理問題的時候,有66%的大學生都會選擇用“傾訴”方式來療愈自己。
他們認為,在向自己的父母、朋友、同學或者老師傾訴后,負面情緒會獲得一定緩解。
即便如此,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fā)展中心副主任陳祉妍說;
“很多人卻因為害怕打擾別人,而限制了求助的主動性,造成傾訴受阻的情況。”
也就是說人們在面對壓力和負面的情緒的時候,大部分人是想要找人傾訴的。
但是他們又害怕自己的傾訴會給別人帶來煩惱,而放棄了對別人傾訴的想法,這樣很多負面情緒憋在心里最后導致心理問題。
就像上面熱搜中那位患病的爸爸,身患重病的他心里是苦惱和害怕的,面對家人善意的謊言,他還要選擇不戳破;
一個人面對疾病、死亡、牽掛多種復雜的情緒讓他很痛苦,但是他又不能向妻子和女兒傾訴;
他怕給她們帶來負擔,但是情緒需要出口,于是他選擇了對豆包傾訴,豆包和他的互動成為了他生命最后時光的一道光。
在這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似乎將很多很多的情緒壓下去了,我們不愿意和家人和朋友傾訴;
或者因為沒時間,或者怕給他們帶來麻煩,或者怕他們擔心。最后我們沉默了,也憋出了內傷。
但在AI面前,我們完全可以放下顧慮和偽裝,隨時向它傾吐煩擾和苦惱,不用怕丟臉,不用怕麻煩,不用怕被指點,事無巨細的告訴它。
當你呼喚它的名字,它會迅速反應,及時而輕松的回應你“我在”,然后和你進入互動模式。
當AI成為一個溫情和關懷的傾聽者,當代碼和人們的情感發(fā)生碰撞的時候,它再也不是冰冷的,而是溫暖的。
-The End - 作者-木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