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多地迎來降雨常在雨中走,哪能不濕鞋。
深圳市民王先生怎么也沒想到,暴雨中蹚了一下水,竟然直接讓他發燒到40℃,而且還感染上了丹毒直接住院了!
雨天濕鞋一天沒換
回家后高燒不退
王先生回憶稱那天是去廣州開會正好遇到了暴雨,地上有積水,當時沒多想就穿鞋踩了過去,由于開會要開一整天短時間內又找不到干鞋換,他就那樣濕著腳泡了一整天,結果次日就開始發燒了。
王先生發起高燒后,左小腿出現了明顯紅腫疼痛吃了頭孢后仍未緩解,看著腫脹的小腿越發覺得不對勁,王先生趕緊跑到了醫院發熱門診就診。
經診斷,王先生患上了皮膚疾病——丹毒。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譚國玉表示,王先生此前有足部真菌感染,趾縫皮膚糜爛,雨水浸泡后皮膚屏障破損引發鏈球菌感染,若不及時治療或將導致敗血癥,嚴重時還有致命風險。
經5天抗感染治療,王先生體溫恢復正常左小腿紅腫疼痛情況好轉,目前已康復出院。
丹毒是什么?
丹毒雖以“毒”命名,卻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也和中毒、毒氣無關。因為它會使皮膚突然“色如涂丹、灼熱腫脹”,故稱“丹毒”。
它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皮膚疾病,最常見的感染部位是下肢和面部,表現為局部的紅斑、表面發熱,伴有疼痛。
此外,丹毒患者局部的淋巴結也會腫大。若不及時處理,紅腫皮膚表面可能發生水皰或血皰,往往伴有發熱、寒戰、頭痛等癥狀,嚴重者可能發展為敗血癥或膿毒血癥,危及生命。
圖源:廣東衛健委
近期,多地的暴雨說來就來外出路上常常“水漫金山”,不少小伙伴會穿拖鞋或赤腳蹚水,殊不知這一舉動暗藏隱患。
地面和地下管網中有各種污物,道路積水中還混雜了大量致病細菌、病毒、真菌等,如果雙腳皮膚有破潰,細菌就會從小的皮膚傷口進入皮下淋巴管,容易感染丹毒、腳癬、鉤端螺旋體病等疾病。
此外,隨著天氣越來越熱,不少人會去池塘、水庫或野湖游泳降溫,這些行為同樣暗含危險:野外的環境,水看起來似乎非常干凈,但你根本不知道里面有什么細菌和微生物,如果身上剛好有傷口,稍不留神就可能感染“丹毒”。
2024年,徐州的李先生就曾因湖中“野泳”而“中招”,有那么幾次,他游泳過后沒有及時回家沖洗,腿上就出現了一道道白印和一些紅色的疙瘩,又癢又痛,沒過多久,小腿便腫得像胡蘿卜一樣,一走路,腿上好像同時扎進來幾千幾萬根針,又麻又酸,體溫高達 41℃ ,一度發燒暈厥。后經就醫診斷,發現是感染了“丹毒”。
雨天蹚水
注意這些事
及時清潔
用清水沖洗雙腳,去除泥沙、污水中的污染物。再用肥皂清洗,避免用力搓擦,防止皮膚破損。
徹底干燥
用干凈的毛巾輕拍吸干水分,尤其注意擦干趾縫,避免因潮濕滋生真菌。可用吹風機冷風檔輔助干燥。
消毒防護
有微小傷口或瘙癢時,可用碘伏涂抹消毒,勿用酒精。既往有腳氣者,在擦干后立即涂抹抗真菌藥膏,如阿莫羅芬乳膏。
雨天在戶外行走時,一定要注意:
外出穿著雨靴
暴雨天氣,非必要不出門。如需外出,要避免接觸受污染的水,并應做好防護措施,如穿雨靴、戴手套等。
避開導電物體
盡量避開電線桿、變壓器、電力線、鐵欄桿及樹木等有可能導致觸電的物體。若發現有電線落入水中,必須繞行。
攜帶長桿探路
避免掉進缺失井蓋的下水道,或被積水中的障礙物絆倒。
中央氣象臺預計,今明兩天(5月17日-5月18日)南方多地和東北地區將繼續維持多雨模式,再次提醒腳部有傷口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切記不要蹚水,如需外出請穿雨靴。
若蹚水后皮膚出現紅斑、水皰、瘙癢等癥狀請及時就醫,尤其是本身就有足癬或其他皮膚病的患者,切勿憑經驗用藥以免延誤病情。
來源: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