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破解代謝困局,探尋精準管理路徑。
21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的2型糖尿病(T2DM)及肥胖的患病率不斷攀升[1]。從病理生理學角度來看,T2DM與肥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肥胖使得機體過剩的脂肪組織通過異常分泌炎癥因子及激素,誘發骨骼肌、肝臟等器官的胰島素抵抗[2],成為T2DM發生的誘因;而長期高血糖狀態可損傷細胞功能,加劇體脂堆積并協同高血壓、高血脂,共同驅動心血管-腎臟-代謝綜合征的進展[3]。這種互為因果的病理循環,正成為代謝性疾病防控的關鍵挑戰。
為系統解析這一復雜病理機制并探索有效的臨床干預路徑,“醫學界”平臺特邀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曲伸教授,圍繞T2DM合并肥胖的核心機制、藥物干預策略以及長期管理路徑展開深入探討,為優化臨床實踐提供新思路。
胰島素抵抗:T2DM合并肥胖的致病機制
曲伸教授指出,在T2DM-肥胖的惡性循環中,胰島素抵抗尤為關鍵。脂肪的蓄積和脂肪細胞的肥大引發炎癥反應,從而導致胰島素抵抗的發生。脂肪細胞過量分泌炎癥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等,直接干擾骨骼肌、肝臟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同時抑制胰島素信號傳導通路,導致肝臟糖原合成減少、糖異生增加,骨骼肌葡萄糖轉運能力下降,最終引發空腹及餐后血糖升高。而在胰島素抵抗初期,胰島β細胞通過代償性高分泌維持血糖穩態,但長期高負荷狀態會導致β細胞凋亡增加、增殖減少,驅動T2DM發生及進展。另外,持續高血糖會加重胰島素抵抗,糖代謝失衡,促使β細胞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高胰島素水平直接刺激脂肪細胞增殖和肥大,尤其在內臟脂肪堆積,從而導致肥胖。
T2DM合并肥胖管理的藥物方案
針對T2DM合并肥胖的管理,曲伸教授強調,藥物選擇應遵循“早期干預、靶點協同、長期獲益”的原則,形成以二甲雙胍為基石,聯合新型藥物的個體化方案。二甲雙胍通過激活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號通路,抑制肝臟糖異生,增強肌肉葡萄糖攝取,同時改善腸道菌群、減少內臟脂肪堆積[4-6]。
臨床研究顯示,肥胖合并或不合并血糖異常患者接受二甲雙胍治療6~12個月,50%以上患者體重減輕>5%[7],新診斷T2DM患者平均減重2.8~2.9kg、糖化血紅蛋白(HbA1c)降低1.78%,且腹部脂肪量減少[8,9];長期使用(二甲雙胍患者10年以上)體重持續穩定(減輕約2.5kg)[10],UKPDS隨訪42年證實二甲雙胍可降低肥胖T2DM患者31%心肌梗死風險、20%全因死亡風險[11,12]。
曲伸教授指出:“在藥物干預方面,則需關注劑量優化與個體化監測,通過評估內臟脂肪變化、胰島素敏感性及腸道菌群等指標,確保患者獲得血糖控制、體重管理與長期預后的綜合獲益。”
長期管理:基于病理機制的全病程多維度干預策略
曲伸教授表示,對于T2DM合并肥胖的患者,減重與控糖管理是一場“持久戰”,需醫患協同建立涵蓋生活方式、藥物干預、并發癥監測的立體化管理模式:
★生活方式
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是基礎。建議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并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飲食上采用低升糖指數(GI)、高膳食纖維飲食,限制添加糖及酒精攝入,并借助數字化工具實時監測、聯合心理支持降低體重反彈風險。
★藥物干預
在二甲雙胍基礎上,可聯合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或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其中,SGLT2i 通過促進尿糖排泄、滲透性利尿及減少熱量攝入發揮作用 [13];GLP-1RA 通過延緩胃排空、抑制食欲及調節血糖激素發揮作用 [14]。兩者與二甲雙胍聯用可為合并肥胖或代謝綜合征的T2DM患者提供更優化的治療方案,增強減重效果并改善代謝指標。
★定期監測
每3個月檢測HbA1c、體重和腰圍等指標,每年進行并發癥篩查。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需自備血糖儀,按醫囑增加監測頻次,重點記錄飲食、運動或用藥調整后的血糖變化。
上述管理策略可有效控制T2DM合并肥胖患者的血糖、改善代謝異常,進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
小結
T2DM與肥胖通過胰島素抵抗形成惡性循環:肥胖引發脂肪炎癥和器官胰島素抵抗,驅動T2DM的發生;高血糖又加劇體脂堆積,加重代謝紊亂。臨床管理需以機制為核心:藥物上以二甲雙胍為基石,通過多重機制改善胰島素抵抗及體脂分布,早期聯合SGLT2i/GLP-1RA強化控糖減重及心血管保護;管理上構建生活方式干預、藥物個體化方案、并發癥定期篩查的全程體系。通過精準阻斷病理機制、優化治療組合及全病程管理,可有效打破代謝羈絆,降低心血管風險,提升T2DM合并肥胖患者的長期預后。
專家簡介
曲伸 教授
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
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
曜影國際醫療(SinoUnited Health)內分泌代謝甲狀腺中心主任
上海市甲狀腺疾病研究中心 主任
同濟大學醫學院肥胖癥研究所 所長
同濟大學甲狀腺疾病研究所 所長
上海十院肥胖癥中心主任
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協會 肥胖與代謝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常委,肝病與代謝學組 組長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預防控制委員會 常委
上海市醫師協會 內分泌與代謝醫師協會 副會長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 編委
承擔各類基金 30 余項(國自然 5項),發表SCI文章200余篇,主編《肥胖癥》等專著10余部
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中華醫學三等獎等5項
牽頭編寫了《基于臨床的肥胖癥多學科診療共識(2021版)》《肥胖患者的長期體重管理及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24版)》
主要專業方向為肥胖與甲狀腺疾病
參考文獻:
[1] Ruze R, et al. Front Endocrinol(Lausanne), 2023, 21, 14:1161521.
[2] Kang PS, et al.Curr Cardiol Rep. 2023 Nov;25(11):1555-1564.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5, 17(1): 16-139.
[4] Bailey CJ, et al. Nat Rev Endocrinol. 2012 Jun 26;8(8):449-50.
[5] Szymczak-Pajor I, et al. Pharmaceuticals (Basel). 2022;15(7):810.
[6] Ziqubu K,et al. Int J Mol Sci. 2023 Jan 23;24(3):2227.
[7] Chukir T, et al. Obes Res Clin Pract. 2021;15(1):64-68.
[8] Ji L, Li H, et al. PLoS One, 2013, 8: e57222.
[9] Aghili R,et al. J Diabetes Metab Disord. 2014;13(1):88.
[10] Knowler WC, et al. Lancet. 2009;374(9702):1677-86.
[11] UKPDS 91. Lancet. 2024 May 17:S0140-6736(24)00537-3.
[12] UKPDS Group. Lancet. 1998 Sep 12; 352(9131): 854-65.
[13] 臧麗,等.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22, 42(11): 889-893.
[14] Tian L, et al. Journal of diabetes, 2016, 8(6): 753-765.
審批編號: CN-GLUX-00035;有效期至2027年
5月16日
“此文僅用于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臺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