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一種漸行漸遠的趨勢;
這并不是因為他們主觀想離開父母和家鄉,而是經濟和個人發展因素導致他們不得不在大部分時間在北上廣打拼。
他們像候鳥一樣,在節假日短暫地“飛”回原生家庭,然后又匆匆返回自己大城市的小窩。
這種現象引發了很多人對親情本質及其培養方式的深刻思考。
2025年勞動節假期的第四天,北京西站的電子屏跳出“今日到達旅客75.8萬人次”字樣;
其中35%是返崗務工人員,約26.5萬人主要來自河北、河南、山東等省份。他們平均在京停留時間長達10.8個月。
有網友表示:每年過年都像是一場夢,在回家見到父母時開始,離鄉的一刻結束。
當下的親情與親密關系
親情是人類最原始、最純粹的情感之一。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眾多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親情與日常生活中的親密關系之間的聯系似乎變得不再那么緊密。
年輕人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共同話題越來越少,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親情成為了一種“例行公事”般的存在。
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和高壓力工作環境,使得年輕人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與父母之間的關系。
他們往往忙于工作、社交和娛樂,而將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壓縮到了極致。
有時騰出時間和父母打個視頻電話,有時則只是簡單發個短信。
這種生活方式自然導致親情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明顯缺失現象,導致年輕人與父母之間的關系逐漸疏遠。
血緣與親情:相關卻不相等
盡管血緣是親情的基礎,但它并不能直接決定親情的深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緊密、相互扶持的例子:
比如《我與地壇》中史鐵生和母親的動人親情,史鐵生殘疾后,母親始終小心翼翼地維護他的自尊,從不說“你為我想想”之類的話。
她默默承受兒子的痛苦,甚至“情愿截癱的是自己”;
但是也可以看到許多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疏遠、甚至反目的例子。
這充分說明,血緣并不能保證親情的存在,親疏遠近仍然需要情感的培養。
從情感角度深剖,那些和父母“不親”的孩子們往往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情感聯結的斷裂(The rupture of emotional connection)。
這種斷裂可能源于父母的忽視、冷漠或過度控制,也可能源于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質和成長環境。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足夠的關愛和支持時,他們往往會感到孤獨、無助和失望;
從而逐漸關閉自己的情感世界,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美籍華人作家李翊云因童年經歷來自母親的情感暴力(如毆打、辱罵),導致自身抑郁并引發兩個兒子相繼自殺;
形成了一條“創傷傳遞鏈”,導致代際關系進一步斷裂。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家庭功能的弱化也是導致父母與孩子關系疏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家庭結構的多樣化和社會競爭的加劇,許多家庭面臨著經濟壓力、教育壓力等種種挑戰。
比如,《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由于父母離異,母親又常年忙著工作,自以為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切;
卻實際上加劇了自己與兒子之間的距離,也是朱朝陽“黑化”的情感基礎。
類似挑戰使得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互動變得越來越少,家庭的功能也逐漸弱化。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系也變得越來越脆弱。
有親緣關系卻不親密的后果就是導致子女和父母“不親”,他們都是有一定特點的。
“和父母不親的人”都有哪些特點?
1.代際認知差異顯著
代際認知(Intergenerational cognition)的差異是導致父母與孩子關系疏遠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和社會經歷的不同,父母與孩子之間往往存在著明顯的認知差異。
這種差異導致雙方在溝通時難以產生共鳴和理解,從而加劇了關系的緊張。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當今社會常見的“催婚”“催生”現象就是這種因素的典型體現。
中國青年報的數據顯示,76%的95后表示被催婚催生導致家庭矛盾。
生長于不同年代的人們因為彼此認知差異而無法達成一致,一旦協調不好就會加劇“不親”的程度。
2.逐漸被消磨的情感
情感的淡漠(Emotional indifference)是那些和父母“不親”的孩子們的共同特點之一。
由于長期缺乏與父母的溝通和互動,他們對父母的情感變得越來越淡漠。
他們可能不再關心父母的喜怒哀樂,也不再愿意向父母傾訴自己的心事。
某書的一位網友表示,自己早在上了大學之后就幾乎不再和父母商量任何事,因為父母“無法提供我需要的情緒價值”。
這種情感的淡漠不僅加劇了關系的疏遠,也影響了他們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總的來看,和父母“不親”的現象并不罕見,甚至在當今社會還比較常見。
從我們自己的視角來看,好像是長輩的“不理解”和晚輩的“不妥協”共同導致了這種現象;
但請不要忘記,再年輕的人也總有成為晚輩的一天,親密的情感離不開盡心的維護。
-The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