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黎兜兜
來源 | 小北
ID | kuwoxiaobei
“你為何不能站在我的角度理解我?”
這是親密關系產生沖突時常聽到的話,并且大概率會迎來對方相同的質問,“那你站在我的角度理解我了嗎?”這樣的對話一旦出現,溝通往往會變成指責。
再相愛的兩人,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生活在一起必然會遭遇差異性難題。一味追求一致,而非達成共識,往往會扼殺掉一段親密關系。
還記得《三十而已》的鐘曉芹和陳嶼嗎?
鐘曉芹像小女生一樣,期待生活有更多浪漫。偏偏陳嶼是理性的悶葫蘆,面對曉芹的撒嬌,總是不解風情地拒絕了。按鐘曉芹的話來講,兩個人各自玩都挺有勁的,但湊一塊卻連一個小時都消磨不了。
生活方式和態度存在的明顯差異,導致他們在婚后生活中矛盾重重。
無數次爭吵,在“互不理解”的指責聲中傷害對方。曉芹在經歷了失去孩子和三十歲生日被忽視后,終是徹底爆發,和陳嶼離了婚。
也許就像維特根斯坦所言,“語言的邊界即世界的邊界”。人與人之間理解的深度,往往受制于表達與溝通的局限。
親密關系中的兩人一旦陷入追求一致性的較量,就會忽略了理解的重要性,總想爭論誰對誰錯,希望做出改變的是對方。表面看是兩人在爭對錯,本質上是無法接納彼此的差異。
本就在不同環境成長的兩人,經歷和認知必然存在差異,甚至可以說,是那些差異讓彼此在最初互相吸引。
但當關系親近起來時,差異卻被視作威脅。
如何處置彼此的差異,關系到一段感情能否和諧發展。
《客體關系理論》里就曾指出,過度追求一致會導致"假性親密":
伴侶為維持表面和諧,不斷切割真實自我,最終演變成虛假的互動。當一方持續要求對方改變,關系天平會傾斜,違背平等原則更容易積壓出怨恨。
若是過度追求一致,無法構建共識,情感很容易消耗一空。
因此要建構共識——“雖然我們處理問題方式不同,但都重視關系的真誠成長",這樣才能讓親密關系和諧發展下去。
就拿身邊的一個例子來說,女生是很隨性的人,看到一片很有秋天感覺的草地會順勢躺下;出去旅行看到美麗風景會和路人干杯;看電影被情節感動會兀自流淚……起初她男友會覺得難為情,甚至想裝作不認識她。
可是就算起初不理解,她的男友從來沒有要求過她,不許在公共場合做這些“莫名其妙”的事,而是尊重她的感受,幫她記錄日常,甚至在后來理解了女生的有趣,陪著她一起做奇怪又可愛的事。
所以說,追求一致和建立共識是有差別的。
追求一致是“你必須與我步調一致,和我有一樣的想法、做一樣的事”,而建立共識是“你可以和我不一樣,我們尊重彼此差異,接納這些不同帶來的碰撞。”前者是強行重合的兩個圓,后者是兩個圓保持相交但各有空間。
如何健康處理雙方差異問題?教大家三個小竅門:
首先,認同差異的存在不會破壞關系。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認為,維持激情需要30%的共同點+70%的差異性體驗。
其次,溝通時注意表達方式。遇分歧時可以這樣說,“我們對這件事感受不同,這很正常,你可以說說你的視角嗎?”,將“你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樣”轉化為“你的不同視角補充了我的盲區”。
最后,設置差異緩沖地帶。根據情況劃定“自主決策區”,有些不影響感情的事,允許對方獨立決定。有時陷入僵持狀態,可以先各自冷靜,約定48小時后再討論。
適當創建“差異展示空間”,比如一周一次的夜談會,允許對方暢所欲言,讓彼此的心走得更近。
總之,關系的本質不是消除差異,而是通過差異照見更完整的自己。正如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所言:
“我們因相同而聯結,因相異而成長。”真正的親密,是在共識的土壤上,讓差異綻放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保持“和而不同”的智慧,才能讓關系在動態平衡中持續進化。
* 來源:小北,(kuwoxiaobei)一路向北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知名情感主播。暢銷書作家,著有《這善變的世界難得有你》《遇見每一個有故事的你》,有個每晚九點零九分陪你說晚安的公眾號。想用聲音和文字治愈每一個孤獨患者。你來了,真好。微信公眾號:小北(kuwoxiaobei)小紅書@小北愛吃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