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南溪鐵柱山“故事會”
黃川模
近期,筆者在宜賓南溪鐵柱山川主寺附近考察,偶遇現年60多歲的本地居民楊大哥。他一邊收拾晾曬的衣服,一邊應邀向我聊起鐵柱山的部分記憶與故事——
我原籍是南溪劉家鎮。1985年經“男到女家”結婚,落戶南溪西郊鄉,老婆姓侯,住在鐵柱山川主寺附近的曾家花園大房子里,當時有三家人住在里面。這座大房子,分為上花園、下花園兩部分,據說原來是新中國成立前一個曾姓大官的。1985年我入住時,都還能看到曾家花園原來的假山和水池等,房間全是木板壁,上蓋小青瓦的老房子。之后幾年里,由于人員增多,原屋朽壞,才逐漸拆除重修。曾家花園的具體位置,就在水廠水塔與川主寺之間,坐南向北。我們面前的這幾窩竹子就靠近原來的假山和水池,正房院子就在如今北面下坡坎處和現代養老中心二期靠南邊地界。
你問這山為啥叫鐵柱山呀?村民都說,很久以前,有個人挖地時發現地下埋著一根鐵柱還鎖著一根鐵鏈,就回去相約幾人來幫助挖出寶貝,結果到了地里一看,什么都沒有了,哈哈,你說神奇不?當然這也就是一個世代相傳的故事而已,不知真假,從此,這座山就叫鐵柱山,這塊地就叫鐵柱地,位于川主寺與南江酒廠之間。我以前經常路過鐵柱地邊到酒廠做民工。
作為普通村民,楊大哥大約從未讀過民國版《南溪縣志》,不了解鐵柱山曾家花園的背景故事,也在情理之中。
曾家花園
戶部郎中曾鶴齡的“息園”
曾鶴齡(1839—1915),字鳴皋,晚年號“云白子”,南溪縣(今宜賓市南溪區)人。父親曾廷玉,由經商致富。曾鶴齡從小聰明出眾,跟從舅舅讀書。動作敏捷,喜好學習,在同輩人中最優秀。他認真學習八股文、詩賦和駢文。學習周禮中的各種經典,學問和修養相當優秀。清光緒丙子科(1876)鄉試舉人,官至戶部郎中(部委司長,正五品)。他的文章中因有“安不忘危、外寧內憂”等語而被編入戶部賀表錄。在京城逗留十余年后,1890年某日,51歲的他含淚嘆道:養親大事也,名位虛器也。父母養子為何?怎忍違背初衷?倘若身為獨子而不幸未為雙親養老,那可是罪不可恕的。同年,他被獲準回鄉養親,即棄官歸隱,取唐代名人狄仁杰“白云親舍”之意,自號“云白子”。之后,在南溪縣內奎峰書院、龍騰書院任主講。他愛學生如晚輩,培養出來的讀書人,不僅有堂弟曾繁昌、堂侄曾繼光,還有何棫、鐘朝煦、高僖(此五人皆為舉人)等,“故邦人士,沐浴教澤者,多有聞于時。”他作詩學習唐代白居易,作駢文學習南北朝徐陵、庾信。著有《瓣香堂詩集》二卷。
《民國·南溪縣志·輿地》之《息園記》
1902年春,63歲的曾鶴齡在縣城西郊鐵柱山川主廟側修筑了“息園”別墅,攜眷入住,安度晚年,即民眾所說的“曾家花園”。園中的水池、房舍和竹木都很漂亮。他還特地為此寫下一篇記,名為《息園記》,后載于《民國·南溪縣志·輿地》。至1937年,縣志還載此園“今雜花生樹,猶供欣賞也”。
1912年民國建立后,他改穿道袍。四川戰亂不止,人民遭受苦難。只要與人談到這些,他就會傷心落淚:“政教弛矣,其何能國?”雖歸隱居家,猶自心系君國,對不堪的時局愈益感憤。1915年冬,滇軍在瀘州、宜賓一帶開戰,他傷心得吐了很多血,身體枯瘦如柴而去世,終年76歲。墓在仙臨場石公石母附近。
曾鶴齡1902年所撰《息園記》全文如下:
昔之人功成身退,往往寄懷于山水間。擇勝地構亭沼,蒔花種樹,以樂余年,如裴晉公之午橋、李贊皇之平泉,尚矣。
余幸博一第,入資為郎,浮沉戶部十余年,以親老乞歸,遂不復出。近已年周甲矣,須發雖斑,精力猶健。惟是俗累纏人,幾不可耐。遂于西郊鐵柱山舊業起宅數間,攜眷退居消遣。世慮王仲寶,《郊居賦》可為一再誦也。
宅后筑園一所,名之曰“息”,蓋取“休息”之義。進園不數武,有假山矗立,夾以蕉竹,免一覽而盡之誚。循假山而西,有廳三楹,為會客之所。廳后覆以修竹,旁植雜花十余樹,備四時焉。簾際朱藤一架,隙地種果樹各種,中鑿方池,上架虹橋,荷葉青疊,蓼花紅疏,頗于夏秋宜過橋。設盆景十數。墻下有土臺三,中植草花,左右臘梅碧桃各一株。迤東,進石洞,旁列石山蕉竹間之。循階上茅亭,可遠眺田滕鱗次,江外兩塔微露其巔。回望城中,屋樹青蔥,炊煙縷縷,洵豁人心目。亭下余地三弓,銀花上架,作卍字形,而草本花十數種,燦爛如霞。石盆養金魚,清淺可數。地上遍鋪翠云草。每當夕陽西下,望之若翠錦,然有小坐落可少憩。接書室三間,客座一間,室后竹數十竿,可蔽風日。前置瓜架,旁開菊圃,為諸子課讀所。每科頭,坐竹籬下,秋色燦然,當不使陶令笑人也。其南則一帶長廊,廊盡綴以半亭,可坐客。前臨半月池,蓄魚其中,暇輒垂釣以寄意。雖結構無多,然亦稍足以免俗也已。以是年二月朔經始,閱四月杪落成,約費緡一千數百釧。余特書其位置,以志于后壁。
夫名勝之地,不數十年,有鞠為茂草者。是在后之人愛之惜之,不時完葺之,所有花木灌溉而培植之。庶幾,此園足以長存耳。余得十余年吟嘯其間,愿亦足矣。倘二三朋友,時相過從,或竹下煎茶,或花間命酒,或開窗喚鳥,或俯檻觀魚,不更翛然于世外也乎?
真不愧是舉人手筆!曾鶴齡這篇記,先“請出”古人為自己晚年修建“息園”捧場,寫唐代兩位著名丞相,裴度建有別墅“午橋莊園”,李德裕建有別墅“平泉山莊”,北宋軍中巡檢王仲寶也時常吟誦南朝文學家沈約的《郊居賦》;再寫自身息園的緣起、結構、位置、景觀等;最后寫期望后人愛惜此園,使之長存。整篇文章洋溢著曾舉人高雅脫俗、悠然世外、怡然自得的情趣。他曾花費銅錢一千萬余文,精心修建的息園,歷經120年世事風雨,如今已不見蹤影,只留下相關的文章和故事,供人閑談和品味。
鐵柱山巔
舉人廖景游父子的感懷之地
廖景游,南溪縣(今宜賓市南溪區)人,字師顏,號吳村,青年才俊,博學能文,聲譽很好,手抄古人言行以端其品,能敦孝悌、勵名節,純然儒者。與鄉人劉在榮同中清嘉慶己卯科(1819)舉人。教授鄉里,性剛介,慎交游,獨究心經史學,不聞世事,在桂溪禪院旁奉親閑居,淡然度日,不料數年病卒。其父廖卿云,字桂亭,恩貢生,文筆華麗,授徒城西鐵柱山巔,學生甚眾,因其子景游早喪,過于哀哭而病逝。士林皆悼惜父子二人。
舉人廖景游的生卒年,雖然暫時無考,但我們可根據文獻想象這樣的場景:廖卿云在鐵柱山設館授徒,聲名在外,其子廖景游少年時代或從其父求學而常住鐵柱山,青年時代或中舉前后曾多次到鐵柱山看望父親的教學生活,留下足跡。
民國版《南溪文征·卷二》載有廖景游《夏日齋居》詩一首,可見其生花妙筆:
茶瓜消夏午風清,寫罷黃庭卷屢更。
一榻青山人入夢,半窗斜日鳥呼晴。
課兒功向閑中得,體物詩從悟后生。
整日焚香捐客念,云天翹首倍關情。
黃庭:即《黃庭經》,道教重要經典;榻:床;課兒功:教兒子讀書的功夫;體物詩:詠物詩;捐:除去,棄去。此詩寫夏日齋居的閑適生活。詩人一邊“茶瓜消夏”,一邊抄寫《黃庭經》。寫完一卷,又寫一卷。“屢更”言其抄寫卷數之多。累了,倦了,面對青山,一張床榻,悠然入夢,直到斜日從窗戶斜照進來,鳥聲在告知,天將晴了。在此悠閑中,不知不覺懂得了教兒子讀書的方法,也悟出了許多描繪事物的詩章。只是整日丟不下老朋友,翹首云天,特別想念他們。
《民國·南溪縣志·人士·文學》之廖景游
廖景游雖然高中舉人,雖然結婚生子,雖然妙筆生花,但不幸過早離世,留給親人巨大的遺憾和痛苦。其父廖卿云呆坐在鐵柱山的學館里,每每想起昔日兒子溫馨的一切,時常老淚縱橫,悲從中來,不數年也悲傷離世了。
鐵柱山坡
出土宋代墓志實證南溪歷史
2012年5月至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賓市博物院、南溪區文物管理所組成考古隊,對位于南溪區南溪鎮川主村鐵柱山長順坡南面坡腳處的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發掘清理墓葬25座,其中東漢崖墓4座,宋代石室墓8座,明清墓葬13座。在其中一座宋墓的甬道內發現墓志一塊,為石質長方體。志文首行標題為“宋楊君承事墓碣”,正文計16行208字,清楚可識者197字,對墓主楊韙遷居南溪、個人生平、子孫三代傳承情況,都作了簡要描述。
2012年宜賓南溪鐵柱山長順坡古墓發掘現場(宜賓市南溪區文物管理所 供圖)
據墓志分析,墓主楊韙(1089—1147),字仲美,生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卒于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北宋徽宗崇寧、大觀年間,即墓主13至21歲時期,在其遷居南溪之前,就以文采出眾聞名原鄉。后“宦游入蜀”,舉家遷居蜀地并落戶于“敘之南溪”。“君二子以紹興庚午十月十七日,舉君之柩葬縣西臥龍山之陽,從祖塋也。”墓主之子在父親去世三年后(即紹興二十年庚午1150年),將其棺葬于南溪縣西的臥龍山山南,此后此地即為楊家祖墳山地了。墓主楊韙的官銜為“承事郎”,此官為北宋元豐三年(1080)始置,屬正九品的文散官。墓主的三子楊丙,是墓主子女中唯一步入仕途者,由吏部舉薦任進武校尉,屬宋代正九品的武散官。
該墓志顯示,清代民國南溪史志記載的“鐵柱山”,在宋代名為“臥龍山”,這就填補了南溪地方史志關于此山的一項歷史空白。同時,該墓志也是目前南溪境內發現的唯一一塊成于南宋初年的歷史最早的實物墓志,距今875年,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史價值。
川主寺
古廟新生,廣結善緣
川主寺,位于南溪城西鐵柱山,始建于明代中葉,毀于明末兵燹。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建竣工時,立有“德沛全川”紀事碑(碑名“重建萬天川主崇應惠民大帝廟碑”)和“千古不磨”功德碑,如今兩碑尚幸存寺內,已是距今260年前的文物,只是文字漫患,多半難辨。寺內原供奉秦蜀郡太守李冰,紀念其開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秋功績,尊之為“川主”神(民間或作“川祖”)。川主信仰是古代巴蜀地區最具本土特色的官方及民間信仰。清嘉慶版《南溪縣志·建置志》載:“川主廟,在縣西五里鐵柱山。”這是南溪古代地方文獻中關于此廟此山的最早記載。
1950年后,川主寺廟宇改作民房。2001年,縣政府同意恢復其為佛教活動場所。2003年,先后舉行大殿落成典禮和佛像開光儀式,逐步成為周邊信眾愛國守法、從善祈愿的重要佛教活動場所。
該寺在市區民宗局、佛教協會指導下,聯合其他宗教團體和社會組織,多次開展相關政策法規學習和各類慈善公益活動,如開展地震賑災、抗疫人員慰問、助學幫扶、敬老助殘、文化進寺院等。該寺多次被評為市區民宗系統先進單位。
2024年,當地政府部門與川主寺通過多渠道籌款,新建了山門、亭廊、“禪語佛心”、144步石梯石欄、路燈、步道、綠植、護坡等配套設施,將該寺山門前打造為坡地生態公園、近郊游憩景區,面貌煥然一新。
尾 聲
據原西郊鄉民、年近八旬的畢大爺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川主寺住著一位師傅名叫方炳,特別擅長醫治各類外傷和毒瘡化膿等疾病,趕場天他從廟里下山常到我們家院壩坐著給人看病,人們都喊他“師爺”,據說他是南溪解放時軍隊中留下來的軍醫出身,大約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官倉街去世,他的小徒弟也在近年去世了。
據原桂溪鄉民、年已八旬的王大爺講:1964年上半年,我腿上外傷化膿,到川主廟找方炳師傅敷藥,一個月后就基本治好了,此人待人和氣,臉圓,膚白,略顯瘦高。
前文中,楊大哥所說的水廠,名為西郊水廠,位于鐵柱山東端山頂,1999年由縣水利局修建,當時主要為解決周邊川主、龍臺兩村近700人的飲水困難。現雖停產棄用,但圍墻、密封蓄水池和水塔還在。位于鐵柱山中段的南江酒廠,建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環境優美,當時被譽為“花園式工廠”,為城郊旅游景區。筆者相冊里還留有一張1993年游覽該廠景區湖上索橋的照片。大約20世紀90年代中期,該廠更名為“四川宜賓五糧液酒廠517車間”。如今,廠里景區早已廢棄十多年了,甚是可惜。
南溪鐵柱山川主寺,圖左為宜賓五糧液酒廠517車間圍墻(黃川模 攝)
宜賓南溪鐵柱山,現位于城區福臨路、昭德路一段、新城大道、桂溪河之間。原為城郊農作物區,現為民房拆遷規劃開發區(只保留川主寺和五糧液酒廠517車間)。山上,梵音裊裊,酒香陣陣;山下,車輪滾滾,紅塵紛紛。歷史與人文、理想與現實的故事,在悠長的時光隧道中交匯、綿延,令人回味。
參考文獻:
1.李霖霄、鐘朝煦等,《南溪縣志》,民國二十六年(1937)鉛印本。
2.陳勇,《南溪出土〈宋楊君承事墓碣〉考析》,宜賓市博物院《西南半壁》,2019年。
3.黃川模,《宜賓南溪鐵柱山川主廟的人文密碼》,《宜賓晚報》,2019年10月31日。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黃川模(宜賓市南溪區巴蜀家風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