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磨”的調查中,采用了“捋著麻線找頭”的倒查法,因飲食文化找煎餅,因煎餅找磨,因磨找磨石,因磨石找造磨人。找到了基本可以認定的兩個魯班造磨處,一個在滕州市界河鎮靈泉山腰,一個在龍陽鎮龍山村前的百家石地段。
做煎餅離不開石磨,做磨離不開磨石,最適合做磨的石頭產在滕州的靈泉山、龍山。龍山腳下,至今還叫“百家石”的地方,相傳就是魯班率領百家石匠和徒弟們,搞石磨大兵團作戰的地方,歷史上石磨就是從這里進入尋常百姓家的。石磨出現之前,人們對糧食的加工非常粗糙,甚至無能為力。薯類燒著吃,豆類烤著吃,高梁整穗整穗地煮著吃。直到現在,魯班當年沒走到的地方,仍保留著大米、玉米吃整糧食粒子的痕跡。石磨飛轉,添進去的是一把把的麥面。面加水一和,揉成了饃饃,切成了面條,包成了展終石格或了大煎餅。魯班點石成磨,帶來了糧食加工的大革命,把人類一下子推游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文明時代。前人裁樹、后天乘涼,修班造福,子孫分享。
傳說魯班還打了井,魯班打井定井位的絕招是“日落碗扣地,日出看水氣”;在山地和沙灘的施工方法是“軟地下盤,硬地穿巖”;安全防范的方法是“留蹬掏洞,救人活命”;改善水質的方法是“井邊種藥草,長生不會老”。尋訪現在依然使用的古井,大都符合這些口訣的要求。棗莊市山亭區馮卯鎮九老莊村的一眼古井,就因為井口四周種植了枸杞、葛根,根扎黃泉,水好養人,一度出過九位老壽星,故名“九老莊”。
對照魯班的傳說,今天還能找到其他的“公輸圣跡”,滕州市界河鎮魯班碌磷堤就是很好的一例。滕州、鄒城兩市交界的界河,古稱白水河。在魯班出手治理之前,年年山洪暴發時,波濤滾滾,泥沙俱下,常使兩岸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當時魯班率領弟子們在靈山打磨,看到這一慘狀后心想,只有在兩岸筑起石頭大堤才能制服這匹野馬,保住百姓的田園。但是這么余的石頭,怎么往山下運呢?他瞅著一盤盤圓圓的石磨,想起了讓石頭長腿自個兒下山的辦法,于是便打制了三千個圓滾滾的大碌磷,往下一放骨骨碌碌順著河岸滾下去,壘成了銅墻鐵壁式的河堤。用碌磚筑堤又省運力,又減緩激流的沖刷力。魯班用超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打造了這舉世無雙的變水害為水利的工程,比李冰父子建筑的都江堰還早二百多年。
魯班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作為“匠”,他巧技制器,懷匠心;作為“師”,他授業解惑,至善育人,嚴師道;作為“圣”,他創制垂法,博施濟眾,匯圣德。匠心、師道、圣德集于一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