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多歲的包工頭告訴我:99%的人不知道,地鐵隧道雖然挖得深,但里面的泥土,很少有運出來的。那這些泥土都去哪了?
地鐵站里面那么寬敞,上上下下往往有幾層樓高,要挖通這么大的空間,產生的泥土可不少。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地鐵站施工地,沒有塵土飛揚,不見土方運輸車的蹤影,數以萬噸的泥土,究竟都到哪里了?
普通地鐵站占地面積最小也有500多平方米,為了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客流體驗,還要兼顧基礎設施和殘疾人便捷設施,地鐵站的占地面積也會因為功能不同而變化。
全國地鐵的長度加起來有8000多公里,大大小小的地鐵站加起來有上千個,挖出來的土全部堆在一起,都能造一座小島了。
這些土該怎辦,也是個技術活,跟建造地鐵的方法和工具有密切的聯系。
挖地鐵最省力的方法,就是像蓋房子那樣,先挖出溝渠,建設好地鐵后,再給地鐵加個蓋。
這時候就有一個問題了,地鐵線路縱橫遍布,而地上的建筑規劃早已成形,總不能讓已有的建筑給地鐵讓道吧。
明挖法在實際生活中弊端比較多,于是就琢磨出了第二種方法,鉆挖法,這種方法跟打井類似,就是在地面上開一個井口,向下挖深,然后水平方向移動。
鉆挖法可以多個地點同時施工,大大提升了建造地鐵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對城市的影響也比較小。
讓鉆挖法能夠實現的一種機器,叫做盾構機,可以把盾構機想象成一種特殊的超大型電鉆,有它在,不管是泥土還是石塊,都能輕松粉碎。
盾構機在地下轟轟隆隆,一條寬敞的隧道就形成了,可是那些多余的土方還存在,它們是怎么神奇地消失了呢?
這就要說到盾構機的又一項“超能力”,盾構機的頭部是裝滿刀片的大轉盤,運轉起來山石泥土統統都得讓路。
盾構機的身體,則是一個多功能處理機,挖出來的泥土和山石,會通過機器系統,被處理方便使用的土方。
泥土夯實,土石攪碎,這些土方在建筑市場上,也是價值不菲的優質材料,在地鐵建設的過程中,看似多余的土方,有極大的用武之地。
首先,挖出的土方可以作為地鐵隧道的填充材料。盾構機鉆出的通道,并不是一下子就變成平整的隧道,地下的泥土層也挺復雜的,有的是軟土,有的是硬石,而且分布并不整齊。
因此挖通的地方也是坑坑洼洼的,需要用額外的材料來填充,那些經過盾構機處理的泥土山石,就成為填充材料。
土方就地混合攪拌,就成為了建造地鐵站設施使用的水泥大沙,一個工程下來,其實土方大部分已經被用得七七八八了。
地鐵工程自產自銷,絲毫不浪費。盾構機一開,機器在前面運轉,工人們在后面敲打,一趟下來,地鐵隧道已經有了基礎的雛形,接下來就是精細活了。
多虧了科技進步,盾構機給人們省下了不少力氣,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挖條溝都要封路示警,一趟趟往外運輸泥土,還要耽誤不少工期。
不過再精打細算,也不可能精確到挖出多少土就用完多少土,剩下的那些土方,還是要找一個歸宿的。
挖地鐵多少都會影響周圍的土壤,有些較為薄弱的地方,就需要土方來回填加固,很多時候,多余的土方在地下就被運走使用了。
先前說了土方在建筑市場上是要花錢買的材料,多余的土方也可以就近拉到另外的建筑工地,要么就送去修路填島等。
如今不僅挖隧道的機器先進,運輸土方的也不像以前那樣風塵仆仆了。想想看,以前的土方是土方,而混合建筑材料的又是另外的團隊。
做工程就像炒菜,得先去市場把材料買齊了才能下鍋,耗費的時間自然就長了,花費的工序也十分繁多。
現在不一樣了,土方的運輸車也是加工車,在路上就把混合材料的工作干完了,到工地直接就能開工。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現代城市建設帶來了許多便利,有了這些便利的機器,施工工程的安全性也提高了不少。
感謝國家一代代自主研發的工程師們,為了人們的便利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地基。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