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和刻帖技術成熟以前,古人學書法,基本通過家傳、師承、自學三種途徑,師承考驗傳授人自身的水平,自學則要求悟性高、臨摹的法帖也要“保真”,因此這兩種方式下,產生大師的數量并不多。
而家傳就不一樣了,一方面能保證筆法的純正性,另一方面祖輩的作品也更真實可靠,所以“瑯琊王氏”幾乎每一代都有書法大師誕生。不過,這種方式“保密性”太強了,王羲之臨終前多次囑咐王獻之,一定不要外傳自家的筆法“千金毋傳”“不可示諸友”。
直到南陳末年,智永禪師“大公無私”,才將“二王”秘法公布于世。據史籍記載,他寫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送給浙東諸寺,還收了辯才、虞世南等弟子。智永曾閉關20年鉆研《蘭亭序》,因此他的字不論是法度、氣韻,都還原晉人精髓。
可惜的是,《真草千字文》原作如今已全部失傳,只有拓本傳世,而拓本存在模糊的弊病,很難將細節纖毫畢現還原。而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出土了一件文物,填補了這一空白,智永書法首次有了墨跡草稿現身,時隔千年,墨跡如新。
此作便是《真草千字文殘稿》,由唐代宮廷抄經生蔣善進鉤填而成,全卷縱25.1厘米、橫98厘米,現存36行、370余字,內容起于“侍巾帷房”,止于“焉哉乎也”,字徑大小約3厘米。1908年時,它被法國人伯希和買走,現藏于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
這部作品有兩大珍貴之處:其一是雙鉤而成,又在不夠清晰的地方進行了補筆。論對原帖的還原,雙鉤法無疑是最成功的,這是刻本遠無法相比的。而且我們還能從中領略墨色、章法、筆勢的變化,這也是諸拓本沒有的。
其二是版本的真實性,蔣善進生活的年代,距智永不過20年,而且他能從宮廷內欣賞到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真跡。后世的拓本受限于母本,真實性上要打一個問號,而且作為一件草稿,蔣善進本氣息更加高古、用筆也更為自然。因此啟功認為這件作品有“醇正的二王家法”。
此作與《十七帖》風格相似,草書部分圓勁靈巧,略帶隸書、章草筆意,提按有致,以圓為主,轉折處似“折釵股”,體勢俯仰得宜。楷書部分與王羲之《青李來禽帖》《樂毅論》極似,端莊而不失瀟灑,寓險于平。將此作臨摹通透,真正的魏晉筆法也就學到手了!
而今,我們將蔣善進《真草千字文》殘稿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見此作如見原作,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