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學習的筆法,經過“趙董”等人刪減,不夠精確、標準,早在晉唐,正統古法之所以,僅在家族、師徒間,手把手的口傳手授,就是防止刪減、胡亂改造,保障筆法的“正統血脈”。
看到這里,有人就說,只學“書圣”王羲之,就能規避這一問題,令人遺憾的是,魏晉距今1000多年,過于久遠,王羲之的存世真跡,幾乎沒有,拓本不細膩,字跡也模糊,不如學習后人法帖。
實際上,明清的書法家,并非所有人,均刪減“二王”筆法,譬如王鐸,深諳古法,用筆根正苗紅,壯年時期的作品,毫無簡化,極具傳統之妙,又不困于前人,堪為“書法模范”。
并且王鐸曾說:“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他堅持師古,遍學諸家,為了傳承筆法,根據古人不同風格、技巧,臨摹他們的法帖,使其傳之后世,這幅“神作”就是《瓊蕊廬帖》。
崇禎8年至11年,所摹晉唐近20人的法帖,全長達到16米,內容浩瀚,筆法完備,利于系統、有序的掌握古法,而且正值壯年,最是成熟,相比晚年更加入古,相比早期更顯精妙。
卷內涵蓋行、楷、草3種書體,模仿對象,囊括王羲之、王獻之、孫過庭、狄仁杰等,不同書家的風格,區分鮮明,王羲之的字跡,娟秀靈動、暢意婉轉。
猶如靈動的溪水,而李邕草書,則是剛健有力,體勢開闊,排布相比王羲之,更顯奇崛、動蕩,好比江河大川,頗為明媚駿健,充分彰顯他們的獨特氣象。
明清時期,王鐸的作品傳入日本,引起一陣熱潮,迷倒諸多日本學者,不僅產生“明清調”,當時還有“后王勝先王”的說法,名氣高過王羲之,乃是公認的日本“書圣”。
國內的名家,對其也贊不絕口,啟功贊嘆:“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沙孟海也評:“一生吃著二王法帖……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
王鐸筆法,公認得“二王”真傳,這幅《瓊蕊廬帖》,更是凝聚精髓,真跡現藏日本京都,罕見的真跡傳世,筆法清晰,細節完備,從中感受古韻和正確技巧,提升水準,領悟多樣風格,簡單來說,初學古法,擁有此帖足矣。
而今,我們對王鐸《瓊蕊廬帖》,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經折裝,裝裱精細,使用翻折設計,便于臨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所有字體的細節處理,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