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在舊書市淘到一幅字。那是一幅裁成斗方的小品,兩道濃墨在生宣上洇染開來,宛如深淺不一的兩團陰影。老師看到這幅字,突然來了興致:"認出這兩個字,作業就能拿滿分。"
"兩個字?"我揉了揉眼睛。下方那個字筆勢酣暢,最后一捺如刀鋒收梢,分明是"盛"字無疑。可上方那字,雖與繁體"無"字形相近,連起來卻是"無盛"二字,總覺著哪里不對。
我把字貼在窗前細看。晨光里,那上字的輪廓漸漸清晰——起筆圓潤,轉折處忽地鋒利,倒像是..."竹"?我趕緊找出《草書大字典》對照,果然在懷素一脈的寫法中尋到相似筆法。可若真是竹字頭,下面接"盛"又是什么意思?
雨落的日子,我對著字帖發呆。忽而想起沈周題畫常用"竹報平安"四字,忙找出《石渠寶笈》翻看。只見某幅山水畫的題跋寫著:"竹報歲寒終破雪,盛迎春色正臨門。"墨跡雖褪,筆意卻與我的字帖如出一轍。
雨后的黃昏,我對著那幅字反復臨摹。狼毫在生宣上游走,當筆鋒收至"盛"字下方時,忽地頓悟:"竹"與"盛"連讀,不正是"竹盛"二字么?"竹報平安歲歲盛",前人常將吉祥話縮成集字聯,這幅字怕是故意將"竹"字寫得晦澀難辨,要考校后人的眼力。
老師看到我的答案時,笑著搖頭:"世人只見'無盛'之謬,不識'竹盛'之雅。那字看似'無'的草書寫法,實則藏了'竹'的筋骨——起筆兩豎如竹節,中間撇捺似竹枝。"
我暗自慶幸,若不是那日將字貼在雨窗前端詳,怕是要與真相失之交臂。如今想來,草書的精妙就在于這似與非似之間。那"竹"字若寫得端正,反倒失了意趣;偏要藏起半分真意,方顯匠心。
如今那幅字掛在我的書齋里,每當落筆前總要多看兩眼。"竹盛"二字墨色漸深,倒像是在無聲提醒:真正的學問不在死記硬背,而在能于尋常處見真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