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韓立新,如今已是古稀之年,身為國防大學太極拳健身氣功隊的一員,與太極拳相伴的時光,是我人生中最為珍貴的財富。回想起與太極拳初遇的20世紀90年代,仿佛就在昨日,從踏上學練之路的那一刻起,這份熱愛便如影隨形,從未消散。
年輕的時候,我響應國家號召,奔赴東北建設兵團,一待就是13年。在那里,我不幸染上肺結核,雖說治愈了,可結核毒素卻留下隱患,影響到眼睛、口腔、腸道等多處黏膜,醫生嚴肅叮囑,絕不能碰磺胺類藥物,否則過敏反應會讓身體黏膜遭受重創。回到北京工作后,1984年的一場重感冒,卻因醫生開錯藥,讓我誤服了磺胺類藥物,過敏反應致使腸黏膜脫落,腹痛、腹瀉如惡魔般纏上我。持續的腹瀉和營養不良,使我體重急劇下降,全身綿軟無力,去醫院就診,醫生開的腸道消炎藥依舊是磺胺類,病情愈發嚴重,每天便血十多次,身體迅速垮塌。那時的我,剛過30歲,卻虛弱得只能躺在床上,抬手的力氣都沒有,一米七四的個子,體重銳減到百十來斤,瘦得皮包骨頭。
家人趕忙送我到北京協和醫院治療,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病情逐漸好轉,腸道不再大量出血,身上也慢慢有了些許力氣,能推著車出門曬曬太陽了。可我知道,想要徹底康復,必須找到強身健體的辦法。于是,我拜入著名八卦掌傳人劉興漢先生門下,學練八卦掌,練習走趟泥步。1996年,國防大學社區成立太極拳隊,我滿心歡喜地加入,就此開啟了我與太極拳的不解之緣。
90年代,海淀區太極拳協會大力推廣太極拳,邀請著名吳式太極拳傳人李秉慈先生傳授吳式拳,還請來了李德印教授教24式、42式太極拳。而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聆聽武術大家、太極拳大師王培生先生講解推手。他毫無大師的架子,為人極為親和,傳授技藝時傾囊相授、耐心指導。與我試手后,還特別叮囑:“以后碰面機會不多,我把一些動作心法傳授給你,你一定要好好練習。”從那之后,我的武術水平大幅提升,身體也越來越好,體重恢復到71公斤,精氣神十足,生活和工作都重回正軌。
退休后,我對太極拳的熱愛愈發熾熱。每天清晨,我都會騎車從309醫院前往國防大學,十幾年如一日,堅持晨練。我挑選了24式、42式、楊式、吳式等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太極拳競賽套路,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我對太極拳理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動作運行時要如抽絲般細膩、緩慢,氣機在體內不斷鼓蕩,氣息下沉匯聚于丹田;動作要象形取意,身形緊緊追隨意念,做到心意高度融合,一處發動則全身皆動。
我仔細琢磨這些拳理,打拳時格外注重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領,追求身心的深度融合,秉持“用意不用力”的原則,促使氣血順暢地運行到身體末梢,這對我的養生健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幾十年來學拳健身,感觸頗多,遂有感而發,寫下這些感悟:
明其理,老其體,
強身健體學太極。
設身處地腰為纛,
象形取意形追意。
甲為筋稍追意走,
心動意覺氣為旗。
道法自然心為令,
翻蹄亮掌足親地。
無中生有精神壯,
氣沉丹田毛如戟。
粘連黏隨松沉勁,
採挒肘靠混元力。
任意體呼吸,
雜念都拋棄。
充滿正能量,
生活遵規律。
一日練一日功,
三日不練十日空,
十日不練一場空。
道法自然重心法,
太極助我好身體。
太極拳于我而言,早已不是簡單的健身運動,它是陪伴我走過病痛、走向健康的摯友,是滋養我身心、充實我生活的精神源泉。未來的日子里,我也將繼續與太極拳相伴,在一招一式中,感受生命的律動,享受健康與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