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職業餐飲網 張鐸
黑鴨煲,正在以“現象級單品”的姿態迅速滲透餐飲市場。
從門店排隊、短視頻流量破億,到媒體密集報道,這個在2024年誕生的產品,在數月內被迅速包裝為“下一個風口”。
被組裝的爆款
黑鴨煲是一道圍繞“重調味 + 快復制”打造出的標準化產品。
以鴨肉為主料,通常采用半只或整只老麻鴨入煲。烹制過程使用桂皮、山奈等二十多種香料,加醬油與雙倍焦糖色,使鴨肉呈現深黑發亮的視覺效果。
部分門店還疊加紅燒肉、牛蛙、排骨或蹄花,并配以熱干面、藕條等湖北常見食材,構成多種組合。
味型上,黑鴨煲與周黑鴨甜辣風格高度相似。辣度成為關鍵賣點之一,部分品牌將辣度劃分為六到七個等級,從“微微辣”遞增至“姚克辣”。
目前黑鴨煲多定位于輕正餐,門店主要選址在社區、街區,采用市井風格裝修:折疊椅、塑料布、紙碗配套墻面菜單或燈箱廣告,營造接地氣氛圍。
套餐以2-3人共享為主,包含黑鴨煲、熱干面、涼菜、時蔬與米飯,價格在150元左右,綜合客單價在60-70元之間。
此外,也有不少品牌,比如蔡林記·湖北小館等,將其作為一道風味菜,納入菜單結構中。
無論呈現方式如何變化,黑鴨煲在制作端高度標準化。
鴨肉多由中央工廠統一宰殺、切塊、初調味后配送至門店,后廚只需要將標準鴨塊、配料、標準化料包進行制作、整體不依賴廚師經驗,具備明顯的規模化復制基因。
黑鴨煲的熱度形成,背后有兩股關鍵推手:
第一輪推手,是來自品牌方的內容獵奇式傳播。
如同曹氏鴨脖的“工業辣”,黑鴨煲的“姚克辣”不僅是味覺選擇,還是引爆機制。部分品牌借此推出辣度挑戰活動,以激發社交平臺上的二次傳播。
黑鴨煲在名稱與味型上與“周黑鴨”高度相似,也在無形中借助了頭部品牌的流量。不少品牌甚至在宣傳中使用“周某鴨”這類暗示性措辭。
第二輪推手,在于供應鏈企業的集中推動
2025年3月底,在武漢良之隆食材電商節上,有諸多餐調企業,集中推出黑鴨煲解決方案。
不僅僅是黑鴨風味醬,部分企業還有推出預制好的黑鴨風味鴨快。門店只需要疊加部分新鮮食材,3分鐘即可烹飪上桌,備餐更簡單、穩定出品質量、降低人力成本、培訓成本和后廚投入。
還有部分企業將其延展到更多品類和場景。如燒烤品類的黑鴨花甲、黑鴨蝦尾,粉面品類的黑鴨拌面拌粉,快餐場景的黑鴨雞煲+冰鎮酸梅湯的高毛利組合,外賣場景的一人食mini砂鍋等等。
被透支的熱度
黑鴨煲雖然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推向市場,但卻存在三大問題:需求未沉淀、產品缺彈性,品牌無壁壘。
1、需求未沉淀:排隊是話題,復購不明朗
雖然有品牌將其稱之為“湖北十大名菜之一”,但這一說法在公開渠道中均無可查證的依據。
在2024年4月之前,短視頻網站上尚無任何與“黑鴨煲”相關的視頻記錄。微信公眾號平臺的首篇相關文章,也直到當年11月才出現。
在此之前,“黑鴨煲”在微信指數上長期保持為零——一條干凈利落的空白軌跡。
黑鴨煲的熱度的確在一年內快速攀升,但這個單品出現時間很短,缺乏從嘗鮮到穩定消費的自然轉化路徑,就被品牌和營造的流量和供應鏈推向前臺。
門店將排隊數據直接作為展示材料:單月取號破萬、日均翻臺超13次、連續排隊超過200天。這類數據本質上已成為營銷語言的一部分,用于制造“現象級”的視覺印象。
但問題在于:這些熱度主要來源于短期話題刺激和“嘗新流量”。真正能夠留下復購的,目前尚無清晰數據佐證。對于黑鴨煲而言,需求仍在驗證期內,尚未完成沉淀。
黑鴨煲經常被拿來與冒烤鴨類比,但后者在發源地成都具備成熟的用戶基礎與區域粘性,而黑鴨煲的消費結構尚未經歷這樣的市場驗證。
2、產品缺彈性:標準化有余,生長性不足
黑鴨煲在出品模型上高度標準化:預制鴨塊、固定醬料、操作簡化,門店能夠在三分鐘內完成出餐。這種“可復制模板”對連鎖鋪設和加盟招商極為友好,也正是它能快速鋪開的根本原因。
但標準化同時也鎖死了產品的演化路徑。在同一套出餐結構和味型邏輯下,黑鴨煲門店迅速趨同,無論是口感、呈現還是菜單組合,差異性迅速喪失,市場也更容易陷入同質化競爭與內卷。
不同于炒雞,它可以從烤魚、麻辣香鍋等品類中復刻風味結構,逐步衍生出“主品類+多口味”的菜單體系。而黑鴨煲味型構建依賴于甜辣黑鹵,除了調整辣度與甜度之外,幾乎缺乏可擴展的風味空間。
對于想要以“黑鴨煲”作為主打的專門店而言,這意味著天花板也已提前鎖定,難以生長,尤其是快餐店,只相當于一個重口味的黃燜雞,一味到底,缺乏持續創新的能力。
3、品牌無壁壘:記憶難建立,競爭難防守
黑鴨煲當前市場上的品牌結構尚未完成區隔構建。門店名稱高度趨同,裝修風格、菜單設計與傳播文案趨于模板化,整體上仍處于草創階段。消費者面對不同門店,難以建立清晰的品牌識別,品牌忠誠度也無從談起。
結構性風險,來自味型。
黑鴨煲的味道和周黑鴨的甜辣高度一致,周黑鴨也在日前布局調料零售渠道,其醬料廣泛可得,消費者可自行借助其醬料復刻類似風味。
一旦周黑鴨與餐飲企業達成聯名,憑借其現成的品牌力、渠道能力與“味型歸屬感”,極有可能對現有黑鴨煲品牌的市場空間造成直接壓縮。
綜合來看,黑鴨煲更適合作為一道“風味型短期菜品”進入品牌菜單,而非承擔長期主力SKU。
它是一道被產業結構推送上臺的“產品方案”,尚未成為消費者自發需求的“消費答案”。
有餐調企業的招商人士判斷,該產品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會持續到年底”。
職業餐飲小結:
每一段時間,餐飲行業都會迎來某種“爆款信號”。對于餐飲從業者而言,更需要訓練一種冷靜的判斷力:它是否值得投入?能否延展場景?是否具備中長期的生意基礎?
盲目追高、重金爆改,可能只是一次放大試錯的過程。真正有復利價值的模型,仍然建立在消費者認知、復購習慣與品牌資產的三重積累之上。
熱度可以被制造,生意必須被驗證。
主編丨陳青 統籌 | 楊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