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裕廊集團發言人證實了一項即將展開的的項目工程:將在羅弄哈魯士近海開展49公頃填海計劃,面積相當于69個奧林匹克足球場
這次填海計劃與以往有何不同?“填海建啥?能住人嗎?”“又填海?海龜要搬家了吧…”“每次都說環保,這次到底咋保護?”今天咱就掰開揉碎了聊清楚這些疑問。
這片地在哪?用來干啥?
點開地圖一看,這片填海區就在實龍崗蓄水池旁邊,靠近科尼島,原本是片波光粼粼的海域。裕廊集團說,未來這里要 “變海為陸”,主要干兩件大事:
建兩個新碼頭。取代現在的羅弄哈魯士碼頭和巴西立碼頭。簡言之,就是給貨船、漁船換個更寬敞的 “停車場”,以后船舶進出、裝卸貨物更方便,尤其是新加坡作為 “世界第一大港口”,物流效率將大大提升。
留作工業和特殊用途用地。新加坡寸土寸金,未來這里可能蓋廠房、搞倉儲,或者發展新興產業。
圖源:DHI
填海這么大動靜,生態咋辦?
一聽說填海,最操心的還是環保。畢竟海洋生態一直是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點話題,所以這次填海計劃早早便做好了環保計劃:
施工期減噪。施工時會給機器裝消音器,工人也會上 “動物保護課”,比如遇到海鳥筑巢、小魚群洄游,得繞道或停工。
用料方面也有講究。優先用建筑業廢料(比如挖地鐵的泥土、拆樓的沙子)當填料,不夠的再進口,但進口沙必須符合來源國法規,杜絕 “黑沙” 破壞生態。
海岸線的特殊設計。新海岸線會故意弄點凹凸、深淺變化,避免直線化。比如這邊淺灘長海草,那邊陡坡藏珊瑚,這樣魚蝦蟹來了能安家,生物多樣性就保住了。
圖示:羅弄哈魯士濕地
新加坡填海史:從 “粗暴擴張” 到 “邊填邊護”
其實,新加坡人對填海早就見怪不怪了。從1822年萊佛士鏟平華利山填海建港開始,新加坡就沒有停下過填海擴土的腳步:
圖示:樟宜機場
1965年剛獨立時,國土面積只有578平方公里,現在已經長到728.6平方公里,24% 的土地都是填出來的!濱海灣、樟宜機場、裕廊化工島…… 全是填海造陸的代表作。
圖示:濱海灣
早年的填海項目往往很 “暴力”,比如1970年代填東海岸,直接把沙灘推平;1990年代填裕廊島,連小島都炸平連成片。
但現在不一樣了—— 比如樟宜灣填海計劃造兩個 “圣淘沙島” 大小的土地,同時也會保留濕地生態;這次羅弄哈魯士填海,還專門做了環境影響評估,公開讓民眾提意見。
而未來的填海計劃也面臨著巨大挑戰。為了應對海平面上升,新加坡現在填海已經把土地墊高到4米(以前是3米),還在70%的海岸線建了海墻,甚至開始種紅樹林當天然防波堤。
圖源:Earth.Org
寸土寸金的新加坡,每片新土地都是 “生存智慧”
新加坡土地資源有限,向海洋要地是發展所需。
建碼頭是為了提升港口效率,留工業用地為了產業升級,環保措施則是盡量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從早年的 “填海拓土” 到如今的 “邊填邊護”,每一步都在考驗這個島國的生存智慧。
Jarison丨編輯
HQ丨編審
新加坡眼丨來源
DHI、Earth.Org、新加坡旅游局丨圖源
免責聲明:
1.凡本公眾號注明文章類型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注明文章類型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上新加坡眼官網看新聞更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