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陣風”戰機被中國制的導彈打下來了,但人家不服氣,說印度的空空導彈比中國的還厲害,不過他們也就是靠嘴來贏。
最近印度防務網發布消息,說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也就是DRDO表示,對在印巴沖突戰場上回收到的中國霹靂-15E導彈殘體研究之后發現,它并不像宣傳的那么先進,性能還不如印度國產的“阿斯特拉”Mk2和即將推出來的“阿斯特拉”Mk3導彈。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稱,印度上述兩款導彈在性能、射程及技術特點等方面都要遠超中國的霹靂-15E,尤其是“阿斯特拉”Mk3,不但設計優越,而且采用了十分先進的雙脈沖發動機技術。一位印度高官更是放話稱:“我們研究霹靂-15E之后,發現沒啥值得逆向仿制的技術,它不像中國宣傳的有重大技術進步。”
資料顯示,“阿斯特拉”Mk2導彈的射程是130公里到160公里,飛行速度可以達到4.5馬赫,采用慣性制導、數據鏈中繼制導和主動雷達制導等方式。那既然印度有那么先進的空空導彈,為什么不在印巴沖突當中用上它?原來“阿斯特拉”Mk2預計要到2026年才能全面投入使用,現在還在與印度空軍的整合階段,也就是說一切都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的。
而“阿斯特拉”Mk3據說就更厲害了,它采用了雙脈沖固體燃料沖壓發動機,飛行速度是2到3.6馬赫,最大射程可以達到340公里。但是“阿斯特拉”Mk3還沒有開始測試,對外的宣傳最快也要到2027年裝備部隊。
印度人的計劃趕不上變化,那是舉世聞名的。像“光輝”戰機1983年就立項了,原計劃2000年服役,但實際上的服役時間是2016年的12月份,從立項到服役耗時了33年,推遲服役16年。“阿瓊”坦克早在1974年就立項研制了,第一輛坦克于2004年才正式交付印度軍方,中間的研發制造過程耗費了整整30年,而且經歷了30年才磨礪出來的寶劍,至今也沒有得到軍方的認可,只得大量進口俄羅斯的T-90坦克及其技術。
印度首艘的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1999年立項,原計劃2010年下水,實際到2025年,也就是今年剛剛服役,總研制周期達到了26年,比原計劃推遲了約15年。雖然咱們不能斷言印度的“阿斯特拉”Mk2和Mk3也會拖后服役,但是如果推遲個三五年才達到性能指標,這個恐怕也不會讓人感到奇怪。
而更讓印度人內心郁悶的是,他們的這兩款導彈還沒有問世,中國速度達到6馬赫、射程超過450公里的霹靂-17導彈已經掛載在殲-10C戰機上,而且據說速度達到9馬赫、射程達到1000公里的霹靂-21導彈也已經在路上了。
咱們不得不佩服印度人,打架沒贏過,吵架沒輸過,但嘴炮功夫再硬也沒有用,他們的戰機還是會被中國導彈給打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