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笑薇讀書”關注并星標,和笑薇一起讀書成長,知識創富!
五一和哥哥通了個電話,侄子今年6月就要中考了,現在分流嚴重,這次考試對孩子的未來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為姑姑,多少還是有些擔心。
我哥當時在開車,一直以來,他對孩子的事情都不怎么操心,也不會操心,他管孩子就是粗暴地非打即罵。
電話里,我勸他,“多對孩子多上點心吧。”
誰知他卻說,“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有的父母早早外出打工,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照樣讀書好,長大成材。”
聽得我有點無語。和他辯論了幾句就掛了電話,算了,他是不會理解的。
真應了那句話:很多父母習慣把自家孩子和最優秀的孩子對比,卻把自己和最差勁的父母進行對比。
或許,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荒誕邏輯:他們總用“別人家的孩子"鞭策子女,卻拿“不如自己的父母"寬慰良心。
01.教育真相:99%的孩子都需要父母負重前行
北師大最新研究顯示:在重點中學,僅0.8%學生完全依靠自學成才。那些被神化的"寒門貴子",背后往往站著為孩子的未來竭盡全力的父母。
很多父母喜歡拿少數特例自我麻痹,妄想自己不用太操心,只要能給孩子一口飯吃、有學上,孩子就能自己長成一個好孩子,還認為自己已經盡了為人父母最大的責任和恩情。
卻殊不知,這個世界上真正屬于讀書天才的,連1%都不到,絕大多數孩子都是普娃,需要父母跟孩子一起奔跑,甚至為了給孩子謀一個好未來,要使出渾身解數才行!
教育,考驗的從來不只是孩子,更考驗的其實是家長。
02.三個維度打造家庭教育護城河
(1)閱讀力:給靈魂裝上發動機
從玥兮五個月起,我就開始給她講繪本故事,雖然她還沒有上小學,但是對閱讀的興趣還是很濃厚的。
每天晚上,我們都要雷打不動地進行20~30分鐘親子閱讀,這個時候,玥兮一改調皮活潑的性格,坐在我身邊靜靜地聽我講故事,安靜得就跟一只小貓一樣。
親子閱讀是屬于我們母女的美好時光,也是送給孩子的精神食糧。
腦科學顯示,每天20分鐘親子閱讀的兒童,前額葉灰質密度比同齡人高17%。這不僅是知識積累,更是思維回路的鍛造。
現在,隨著她的表達能力逐漸提升,她已經從聽我讀故事,到可以自己獨立講故事的階段了。
雖然因為齲齒的影響,說話有些漏風,導致吐字不是很清晰,但她能從頭到尾把一個故事給順下來,有些故事比較長,她都能不看書,根據自己的回憶和理解講述8~10分鐘。
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對孩子的成長好處非常多。
一方面,專注力會好很多,因為閱讀需要集中注意力,這也為今后幼小銜接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書籍是知識的載體,通過閱讀,孩子能收獲到許多生活中的知識,開闊視野。
當然了,還能培養理解力和表達力,有閱讀習慣的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力會更好,而且因為掌握的信息和詞匯較為豐富,表達能力也會因此更強。
今年,我明顯感覺玥兮的理解力和表達力好了很多,她對很多事情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也能做到自如地表達,這既是年齡發展規律帶來的影響,更受益于長期閱讀的助益。
(2)陪伴質:在時光里播種安全感
孩子的成長需要有父母陪伴,給予他們成長中的指引、溫暖與愛。
父母越是愿意在孩子身上花時間,孩子的性格和習慣也會更好。
我認識一個姐姐,自從孩子出生后,她都堅持自己帶孩子。
有一次聊天,她和我分享,0-3歲這個階段非常重要,所以生完孩子后,她一直都是親自操心孩子,雖然因此不能早些工作賺錢,但他兒子現在性格開朗活潑,上了小學后,表現也很優秀,每個學期都領獎狀,很受老師們喜歡。
從短期來看,這位姐姐因為生養孩子,有三四年無法上班,家里主要靠另一半的經濟支撐,會有些壓力;但從長期看,把孩子的性格、習慣培養好了,其實孩子一生受益,父母在日后的教育中也會省心很多。
所以,早期階段,怎么重視孩子的養育,都不為過。
或許有人會說,媽媽不去賺錢,家里經濟很緊張怎么辦?
其實,并不是家里越有錢,對孩子的成長就越好。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媽媽也愿意全職養育孩子,早年多花些時間和心思在孩子身上是沒錯的。
玥兮出生不久,我就迎來了事業快速發展期,那三年相比之前忙了很多,雖然我是居家辦公,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但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婆婆在看孩子。
我婆婆是個很細致、非常保護孩子的人,應該說生活上,她真是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
但老人帶娃的問題在于,畢竟是隔輩,會比較嬌慣孩子;孩子出現一些行為問題時,她也不會教育;在認知方面,老年人和我們之間也有很多無法跨越的鴻溝……
所以現在,玥兮課余的時間,我盡量多陪伴她,她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以及興趣培養,我都在一手抓。
雖然也是個新手,帶娃的過程中也時常會有情緒崩潰的瞬間,但是邊帶邊學,育兒本就不易,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
和之前相比,玥兮性格變勇敢了很多,也越來越自信,敢于分享和嘗試。
所以,關于“是帶娃重要,還是賺錢重要?”的話題, 我認為,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情況下,把孩子帶好比賺錢更重要。
錢沒了可以繼續賺,但孩子的成長不可逆,一旦“養廢”了,后面再想糾正過來,會很費勁。
(3)托舉力:用認知打破階層板結
今年我越來越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
原來,我并不認為教育孩子有什么難的,80后、90后的我們很多都是在“放養”模式下成長起來的,父母們都在忙著謀生,根本就沒有時間、心力和認知去引導我們。
雖說,我們最終也成才了,從寒門子弟躋身社會中產。但我一直覺得,這只是幸存者偏差而已。畢竟在相似的成長環境和人生起點,大多數人并沒有跨越階層。
和他們相比,我并不認為自己就更聰明、更優秀。只不過賺了點讀書的便宜罷了。
但和家里條件好一些的城里孩子相比,他們有父母提供更多支持與引導,人生路顯然又要走得更輕松順暢一些。
所以,差距不在孩子和孩子之間,而是在家長和家庭之間。
因為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今年,我開始系統學習這方面的書籍和課程。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懂教育的媽媽,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另外,在孩子的學習上,我也有了初步的構想。一方面,重視孩子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為日后把底子給打好;另一方面,每年預留一筆資金投資教育,為孩子今后讀書、留學、創業做準備。
當下孩子的教育環境越來越內卷,我無意傳播焦慮,只是分享自己作為一名寒門出身的媽媽,對教育的一些思考,因為我太明白我們這些人吃虧在哪里。
為人父母,不僅有生養孩子的責任,更要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充分的愛與支持,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領者與合伙人。
04.結語
教育從來不是一代人的沖刺,而是一個家族的接力。
那些說"我們當年也沒人管"的父母,像極了不愿學游泳卻怪河水湍急的看客。
斯坦福大學"棉花糖實驗"追蹤40年發現:父母教育參與度每提升10%,孩子成年收入平均增加7.3%。
在這個AI取代重復勞動的時代,真正的教育不是灌滿水桶,而是點燃火種。
當我們抱怨孩子沉迷短視頻時,可曾想過:是誰在他認知萌芽期,為圖方便省事,給孩子遞上了手機而非繪本?
笑薇,南方姑娘遠嫁西北,靠讀書自由生活,曾在企業打過工,也在體制內試過水,當過北漂青年,如今小城安家,執著追夢。著有《左手閱讀,右手寫作》,當當第十屆影響力作家,高級數字心理咨詢師,天賦解讀師。
作者丨笑薇
排版丨傾晨
圖源丨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首發公眾號丨笑薇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