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CC爸媽(ID: cc-bama )
經常聽到身邊有父母抱怨說:
養了個孩子就跟養了個仇人一樣,說他兩句,看我的眼神兒都充滿了憤怒……
你覺得是孩子叛逆、不服管?
但有沒有想過,你無意識脫口而出的一些話,其實是在羞辱孩子。
《非暴力溝通》中的一段話: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 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
所以,今天是個反思局。
希望看到文章的各位,可以跟我一起自糾自查,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過這種“嘴欠”時刻?
01
當眾揭短:
向別人透露孩子的糗事、隱私
“上次數學才考了40分,考上高中都夠嗆!”
“我們這都上一年級了,還尿褲子呢!”
“你都不知道,上次啊,讓人一個小女生給欺負哭了,膽特小。”
“哪啊?懶得要命,這么大的人了,連襪子都不自己洗!”
以上,但凡說過一句,現在都應該好好反思。
或許你會說,說這些是想讓孩子“長長記性、知恥而后勇”,
事實上,我們越是這樣剖開孩子,他就蜷縮的越厲害。
你被最親的人“背叛”之后,難道第一反應是——我要好好改正?
恐怕更多的是震怒,覺得丟人、沒面子,自尊心被狠狠踩在腳下,羞恥感爆棚,最后就是怨恨對方!
當親爹媽變身“黑粉頭子”,上演大型“脫粉回踩”,總是用刻薄的話否定他、貶低他,孩子心里智慧生出一個念頭——
“既然你們都這么看我,那我索性“破罐子破摔”算了!”
親子之間的隔閡、爭端,就是這么來的。
對內,對娃丁點好處都沒有;對外,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信不信,當別人聽到你這么說,尤其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人,他不會跟你共鳴,他只會默默的疏遠你們。
“這孩子也太差勁了吧?家長想必也方方面面都不太好,還是跟他們適當保持距離吧。”
雖然很扎心,但這就是事實。
人人都想“近朱者赤”,沒一個人希望自己“近墨者黑”。
所以我一直說,
孩子身上有任何的毛病、有再大的問題,
切忌當個談資一樣到處宣揚,更不要在外人面前管教。
你所看到的那些特別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難道就一點缺點也沒有嗎?
不是的。
成績拔尖的孩子,也許生活邋遢;
人前講禮貌的娃,也可能在家蠻橫。
只是聰明的父母,都知道一件事——
不要在外人面前,貶低孩子的形象,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02
批判孩子:
從客觀事件上升到人身攻擊
孩子犯錯很正常,但很多人一激動,就忍不住上升到人身攻擊。
“你到底有沒有腦子,要我教多少次你才會?!” “你怎么這么笨啊,這一點小事兒都做不好!” “就知道給我惹事,怎么就這么討人厭呢!”
正確的批評邏輯就該像吃泡面——對事不對人,別加太多添加劑!
孩子犯了錯→客觀描述行為、指出錯誤→探討怎么樣才能更好的改正。
僅此而已。
譬如,當孩子不收拾玩具。
你可以4步走:
1、描述行為:我發現你玩玩具都不收起來,
2、指出問題:這樣很容易丟,也容易被踩到硌到人。
3、詢問難點:為什么沒有收,是因為嫌麻煩,還是有事耽擱忘了,或者不知道怎么收嗎?
4、引導思考:那你想想看,有沒有很快的方法收拾整齊?
但如果,你指出錯誤的時候,非要帶上點情緒和偏見,上升到人身攻擊——
“玩具永遠不收,我看你就是懶骨頭!” “每次都留一堆爛攤子,就沒有你這么不懂事的孩子!”
那批評就不再是批評,而是羞辱。
雖然你覺得,我只是一時情緒上頭,又不是真的討厭孩子、覺得他那么差。
但對孩子來說,從你如此激烈的情緒、咄咄逼人的語言中,去洞察到你真實的內心,太難了!
他只能聽到,最直觀的那句不體面的標簽——“媽媽說我笨,說我懶,說我腦子有問題,說我是惹事精……”
不是我的“事兒”出了問題,而是我“這個人”有問題。
你非說他的廢鐵,他只好給你表演生銹。
你非說他腦子進水,他只好給你表演水漫金山。
其實,你去觀察,孩子很少會介意你的“正常批評”。
譬如,DD把紙巾沾濕到處亂扔。
我若是保持嚴肅,直奔主題——
“這樣是不對的,你在浪費紙巾、弄臟環境。你現在好好揀起來,放進垃圾桶。”
他反而會開始注意行為的邊界,他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才被制止。
只有我說“你怎么這么煩人”的時候,
他才會大聲哭喊著“我不煩人,你給我道歉,我才不煩人,你才煩人!”的無理取鬧。
孩子犯錯的時候,你就努力把自己想像成個人機。
導航大家都用過吧?
你走錯了路,它從不發牢騷不罵人,只一句——
“當前路線錯誤,已為您重新規劃路線”。
咱也朝著導航型父母努努力,
娃犯了錯,提醒錯誤+提供優化方案,足矣。
03
“這有什么呀?”
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
還有一種“羞辱”,相對隱性,正因如此,也更加可怕。
譬如:
當娃說:“媽媽,我今天好累啊!”
你秒接:“你懂什么叫累?,你這天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我們那會兒……”
當娃說:“我明天不想上學去了!”
你反手:“誰不上學啊?你們同學不都一樣的上一天課,人家怎么不說呢。”
當娃:孩子心情不好,摔摔打打,暴躁輸出。
你:“你有什么可郁悶的?我天天壓力這么大還沒說話呢,你還發上脾氣了!”
孩子的每一種感受,你都覺得不值一提;孩子每一次的情緒表達,你都覺得他小題大做。
但是,負面感受和悲觀情緒是客觀存在、沒辦法否認的。
更何況,這屆孩子,他們承擔的壓力,真的比你想象中的要大。
學業上、社交上、乃至興趣愛好上……很多時候都是受挫狀態。
覺得累、覺得辛苦、覺得心情不好,都不是矯情,而是壓力過載下的真實反應。
總是被人陰陽怪氣的忽略,這就是一種隱性的羞辱。
最后孩子也默認“我的感受并不重要”,想想算了別說了。
所有“抑郁”的孩子,都是從“小情緒”不被理解開始的。
所以“接住”孩子很重要,不讓他的感受掉地上很重要。
借助孩子的emo,別讓他做孤勇者。
哪怕做不到共情,至少做到不否認,不diss。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管教小孩兒,其實是在“欺負”他。
我始終堅信,我們管教孩子的目的——
從來不是讓他所有的行為都滴水不漏,
而是讓他覺得,我這個人是「好」的。
什么是“好”?
就是我即便我有不足的地方、有犯錯的點,也是有能力、有方法取得進步的;
哪怕我暫時能力不足、方法不夠,也是有后備力量(父母)支持的;
哪怕我確實有一些小毛病,我這個人也是不賴的、是值得被愛的。
這才是一個孩子能夠持續向上的源泉。
作者介紹: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暑假想讓孩子悄悄拔尖?這份「暑期專屬學習禮包」千萬別錯過~
內含小初高復習+預習資料大全,覆蓋各學段學科重點知識,幫孩子鞏固舊知、預習新知;搭配100G最新電子課本、學霸同款假期計劃表、開學考模擬卷……暑假學習有它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