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第二十一軍副軍長劉正昌
劉正昌,原名劉成倉。1923年7月8日生于安徽省無為縣石澗區田花鄉黃家祠堂。由于家貧,劉正昌讀了兩年私塾后輟學,給地主放牛。期間,村上的地下黨員教書先生繼續私下教他念書,常講一些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愛國志士的故事和革命道理給他聽,為他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1938年3月,劉正昌參加了新四軍第四支隊,連隊登記新戰士時文書誤將“劉成倉”誤寫成“劉正昌”,自此改名為劉正昌。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新四軍后,任第四支隊七團特務連偵察排戰士、班長。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劉正昌任新四軍第二師四旅十團九連連長等職。參加了開辟和鞏固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后,劉正昌隨部北上山東改編入津浦前線野戰軍第二師四旅十團三營九連、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四旅十團九連,任連長、指導員。1946年6月解放戰爭開始后,劉正昌帶領連隊參加了朝陽集戰役。12月中旬,任第九連指導員(缺連長)的劉正昌帶領連隊參加宿北戰役,隨部擔任宿新線上蔡圩穿插任務。在打退敵兩次反沖擊后全連只剩9人,劉正昌胸部中彈,鮮血直淌,他一手捂著傷口,一手高舉著駁殼槍繼續指揮戰斗,最終擊退敵反撲。
1954年,劉正昌參加志愿軍英模團回國時留影。(圖源網絡)
1947年1月,劉正昌隨部編入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四師十團,任第三營九連指導員,第三營副營長、營長。參加了白塔埠、萊蕪、孟良崮、南(麻)臨(朐)、膠河等戰役戰斗。1948年3月的益林戰役中,時任副營長的劉正昌先先后率領第七連和第九 連突擊,打下敵河邊地堡,打退敵兩次反撲,突破了敵陣地。在隨后的總攻戰斗中,劉正昌和營長劉光甫觀察到當面之敵有企圖突圍跡象,當即命令各連停止射擊,使敵誤判這里防守薄弱,俘虜了企圖從昆突圍500多敵人,繳獲了三四十挺輕重機槍,8門迫擊炮和六O炮。同年冬,時任營長的劉正昌帶領全營參加淮海戰役,在文廟戰斗中僅用一個多小時就消滅敵人一個連,全營各連都立功受獎。1949年10月,劉正昌任第三野戰軍二十一軍六十一師一八二團參謀長、副團長。參加了渡江戰役和浙江登步島渡海作戰。
1950年10月1日,劉正昌被華東軍區和第三野戰軍授予“華東一級人民英雄”稱號。在第二十一軍上報的推薦這材料介紹劉正昌說,劉正昌“在十余年的艱苦斗爭中,參加戰斗60余次,9次負傷。他和他領導的部隊,多次完成任務,創立了功績。在完成戰斗任務中,他們曾俘虜敵人官兵1112名,繳獲迫擊炮、六O炮30余門,輕重機槍47挺,長短槍700余支。他是一個能接受新鮮事物的人物,因此在黨的長期培養教育下,在政治上,軍事戰術上都進步很快”。
劉正昌在平型關戰場遺址前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1953年,劉正昌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志愿軍第二十一軍六十一師一八一團團長。參加了金城反擊戰。1955年,劉正昌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9年9月,任第二十一軍六十一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1973年,劉正昌任第二十一軍副軍長。
劉正昌榮獲了三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三級解放勛章。是中共十大代表。
1976年4月18日,劉正昌在青銅峽演習返回途中,因路基塌陷不幸殉職。時年53歲。(據童來喜等主編《從新四軍中走出來的未授將銜的軍以上干部》改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