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8年秋,長沙市一六三軍區醫院。
一位穿著病號服的老者背著個糞筐,正在四處撿拾著道路上的雞鴨狗糞,清潔街道。這些糞便散亂在各處時,人們還不覺得有什么;但是老人將它們都收集到自己的糞筐里面之后,味道便濃郁起來,過往的行人都忍不住紛紛皺眉。
之后便有民眾向醫院方面反映,說醫院里有一個撿拾糞便的人,味道很大,十分影響這里的市容市貌。
拾糞者概念圖
收到消息之后,醫院的領導馬上便走了出來,準備解決此事。但是醫院里的領導出來見到老人之后大吃一驚,連忙上前:“何將軍,您怎么在這兒干這個??!”
原來,這位拾糞的老人,竟然是我國開國中將之一,何德全。
一位開國將軍,為什么會背著糞筐在醫院拾糞呢?
何德全
何部長賣布鞋
在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政府對我黨各抗日根據地展開了長期的軍事封鎖、經濟封鎖,切斷了抗日根據地內與外界的一切聯系,嚴禁國統區的任何物資進入到我方的抗日根據地,根據地內的將士和百姓們的吃穿用度都出現了問題。
在這樣的條件背景下,黨中央和毛主席號召全軍將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陜甘寧、晉察冀、山東、華東等各大抗日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時任八路軍第十八兵站部部長的何德全,率先帶領自己部下的一百多名干部和戰士響應了黨中央的號召。
紅軍戰士
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來了大量的廢棄鋼鐵,將這些材料變廢為寶,用它們打造了三百多件的勞動生產工具。
何德全干勁十足,雖然他們只有一百多人,但是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就把900多畝的荒地開墾成了農田,播下了種子。到了秋天,何德全他們灑下汗水的這片田地收獲了大量的小米、谷子還有土豆,用他們的辛勤勞動為自己解決了糧食的問題。
大生產運動
在白天,何德全帶著兵站的部下們開墾農田,為填飽自己的肚子而努力。到了晚上,他還跟自己的夫人一起,將一些破舊的衣服洗干凈之后撕成布條,制作成鞋幫子,兩人一起在煤油燈下制作布鞋,一直做到深夜。做好之后,何德全白天便拿到根據地內的市場上去賣掉,掙來的錢除去買針線等做布鞋需要用到的東西之外,剩下的全部交公。
大生產運動
何德全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根據地內物資短缺的問題。他墾荒地、種糧食、做布鞋……他的努力,受到了根據地內廣大軍民的贊譽,甚至因此獲得了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親自簽發的“生產模范”稱號。
現在我們知道了,老將軍在醫院住院期間去拾糞,并非因為無事可做。而是因為老將軍擁有著勤勞樸素、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這種老一輩的延安精神,在何德全將軍的身上綻放了一輩子。
老一輩革命家
一堂生動的課
1961年的時候,何德全將軍還擔任著湖南軍區副司令的職務。
10月的一天,長沙晚報的記者來到何老將軍的家中,對他進行采訪。記者到來的時候,何老將軍還在菜地里忙活,得到消息之后便立刻回返。
記者看到何老將軍的時候,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這個穿著綴滿補丁的舊衣服、拿著破破爛爛的草帽的老人,真的是一位開國將軍、一位軍區的副司令員嗎?
老農民概念圖
何老將軍招呼記者等人先坐,他自己則去換掉沾滿泥土的鞋子,沖洗了一下身上的汗水,方才來到會客室坐定。
記者看著眼前這個清瘦的、面帶微笑的老人,始終無法將他和想象中威嚴、威風的將軍形象聯系到一起。帶著困惑,記者請老將軍談一談自己的生活日常。
面對這個問題,何老將軍卻顯得有些茫然。這怎么還要問自己是如何過日子的嗎?
記者見老將軍有些不知從何說起的樣子,補充說是想讓老將軍談一談他是如何許多年如一日般保持著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狀態的。
老農民概念圖
何老將軍聽完笑了起來:“談不上什么勤儉,我只是對吃的、穿的、用的不太講究罷了,能吃、能穿、能用就可以。衣服只要干凈就可以,有人覺得衣服破了就要扔,我覺得衣服破了,補一補還是可以穿的嘛?!?/p>
在老將軍看來,衣服只要還能補,那就代表著還能穿。不只是衣服,記者注意到,老將軍臥室里的床單、被子甚至于蚊帳,都有著數量不等的補丁痕跡。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相信!
破舊的軍大衣
記者靜靜地看著眼前這個侃侃而談的老人,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將軍形象豐滿了起來。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空洞,大量的細節都在豐滿這個老人給人留下的印象:平凡而又偉大。
記者又問到關于糧食蔬菜的問題,這下子何老將軍的談性更濃了。何老將軍自延安時期就是根據地里軍民們公認的種田好手,現在哪怕成了將軍,也沒有把這門手藝丟下。
何德全及夫人余偉
何老將軍跟記者細數自己種的作物:“……今年收了600多公斤的南瓜,還有100多斤的麥子,60多斤的各種豆子,還種了煙葉、茶樹……”何老將軍的一番話,直聽得記者目瞪口呆,紛紛表示佩服老將軍的干勁和精神。
南瓜
在記者問到生活中有沒有什么困難時,何老將軍搖了搖頭,回答卻是又一次給記者等人的內心帶來了沖擊:“困難什么時候沒有?當初打仗的時候,敵人比我們多好幾倍,那就要向投降嗎?國民黨封鎖我們的物資,沒有吃的,我們難道就要向國民黨妥協嗎?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害怕,正視困難,想法設法去解決掉它。”
這番采訪被長沙晚報發表在了10月17日的頭版之上,報社的編輯部還表示“上了一堂生動的課”,號召年輕人們要向老一輩革命者學習,努力克服生活環境中的各種困難。
何德全
人物生平
何老將軍原名何正杰,后來才改名叫何德全。他出生在長沙的一個小村子里,家里的條件十分艱苦。何德全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四歲的時候,跟著姐姐去街上乞討糊口。再長大一點,有了點力氣,就去給地主當長工。
何德全小時候可謂是吃夠了舊社會的苦,心中想要改變這種情況的想法愈發強烈。
1914年,18歲的何德全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選擇了參軍。
貧困人家概念圖
他參加的第一支隊五,是國民黨的湘軍。這支隊伍里面充斥著各種“兵油子”“兵痞子”,魚龍混雜。畢竟國民黨的軍隊待遇還不錯,而且來者不拒,什么樣的人都能來混口飯吃。
何德全從小到大,18年來沒有吃過一頓飽飯,所以身材矮??;長期艱苦的勞動,也讓他的身形有些佝僂。但何德全力氣可不小,力氣小的人做不了長工。
有老兵想要欺負何德全,比如故意碰翻他的東西、往他的床上潑涼水,這種事情時有發生,何德全都忍了下來,他在等一個機會。
兵痞概念圖
有一天,一個身材高大、滿臉橫肉的老兵在吃飯時故意將他的飯盒打翻在地,里面的飯散了一地。何德全眼睛一瞇,攥起拳頭便朝那個老兵揮了過去,只一拳,便將那個老兵打得眼冒金星,躺在地上不得動彈。
自此之后,再沒人找何德全的麻煩。他就在國民黨的軍隊里慢慢熬著,從小兵熬成了連長。
何德全在國民黨的軍隊里待了16年,發現這里并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國民黨并不能也沒有想過去改變底層的勞動人民悲慘的命運,于是他將目光放到了共產黨身上。
老兵概念圖
隨著對共產黨的了解越來越深,他想要去參加紅軍、參加革命的沖動就越強烈。在1929年,何德全因為同情紅軍、在抓博行動中私放紅軍而被國民黨裁減,只得回家務農。
1930年7月,何德全當初在國民黨湘軍當兵時結識的戰友彭德懷率軍攻入了長沙,他終于有機會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1934年,中共的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時任紅3軍團第5師15團參謀長的何德全,僅帶領一個營防御陣地,就阻攔住了數倍于己方兵力的敵人輪番進攻,成功掩護了主力部隊的轉移。他也因此獲得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的二等紅星獎章。這份榮譽讓何德全激動不已,因為這代表了上級領導對自己的認可。何德全暗下決心,一定要將自己的全部能力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為黨和革命事業奮斗終生。
彭德懷
在前線戰斗了將近十年之后,何德全于1941年被調回后方延安,上級打算安排他做總部作戰室主任。然而何德全再三思忖,覺得自己年齡大了,記憶力也差,文化水平還低,恐怕難以勝任這個職位。于是跟領導匯報了他的想法。
上級尊重了他的意見,任命他為八路軍第十八兵站部部長。在此任上,就發生了我們開頭所講的,“何部長賣布鞋”,以及被毛主席評為“勞動模范”的故事。
“勞動模范”獎章
結語
縱觀何老將軍的一生,他其實沒有過幾天所謂的“好日子”。哪怕新中國成立之后,不需要再打仗了,他也依然沒有閑下來。
對自己勤儉節約的何老將軍,對別人卻很大方。他支持家鄉的集體農業生產,每年都要自掏腰包幫家鄉買各種勞動工具,或者買農藥、化肥;還出資為家鄉修建養豬場、水果園;除此之外,他最大的花銷是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子弟上學和烈士孤兒讀書。截止到何老將軍去世,他共計資助了11個孩子,讓他們能有讀書的機會。
受資助的孩子概念圖
從何老將軍的身上,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一個革命前輩、一個共產黨人真實的模樣。或許,這就是被稱為“風骨”的東西。
參考文獻
1.《開國將帥名錄》
2. 魏煥倫主編;毛步高,易有宗副主編. 再唱黃河之濱[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