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物館?現代博物館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博物館與博覽會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館承擔著什么樣的文化和政治功能?未來的博物館又是什么樣的?時值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書評君特別選擇了一些和博物館有關的圖書。
整理丨何安安
每年的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2025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強調在快速變化社會中,面對文化身份的守護、創新和重構等新任務,博物館如何明確自身角色,積極應對各種機遇與挑戰。
自1977年起,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并創立了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年的5月18日,便是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時值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書評君特別選擇了一些和博物館有關的圖書,以期可以幫助大家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和我們身邊形形色色的博物館,以及與之相關的故事。
發現和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時刻
《博物館的誕生:歷史、理論與政治》,[英]托尼·本尼特 著,段吉方 陳靜 陳王青 肖娜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5年1月版。
什么是博物館?現代博物館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博物館與博覽會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館和博覽會如何規范參觀者的行為?博物館承擔著什么樣的文化和政治功能?知識和權力對博物館的功能演進有怎樣的影響?
該書通過梳理18—19世紀以歐洲為中心的公共博物館的形成過程,考察西方19—20世紀的博物館和博覽會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參觀者,分“歷史與理論”“政策與政治”“進步的技術”三部分,探討知識-權力框架下博物館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館與公眾之間形成的治理與教化的關系范式。
《偉大的世界文明:1000個物件里的世界史》,英國DK公司 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5年5月版。
愛琴海的宮殿、古希臘城邦、拜占庭的輝煌、古埃及莎草紙記錄的亡靈書、鑲滿寶石珍珠的圣羅馬皇冠……這是一本從文物的角度展現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圖文百科全書。它以從古至今的時間為主線,收錄了人類歷史上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代表性物件,以類似博物館展覽的方式(一圖配一文)講述出人類文明的時空發展過程。其中既有工具、武器、器皿和科技發明,也有雕塑、繪畫、書籍、文件、服飾和裝飾品。從生活、習俗、藝術、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展示了人類文明的成就。書中物件的選取獨具慧眼,尋求從各個角度發現和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時刻,可謂一座名副其實的人類文明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講故事的中世紀神話藝術》,[英]錢特里·韋斯特維爾 著,徐栩 譯,之江文化丨浙江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版。
西方世界最早的女性主義作品竟起源于黑暗的中世紀?悲壯的特洛伊戰爭在中世紀被以怎樣的方式描繪呈現?亞瑟王和圓桌騎士創造了什么奇跡,又何以分崩離析?機敏、狡黠的列那狐,在中世紀本是殘忍邪惡的象征?為何西方世界的龍總在神話中頻頻出現,并如此殘暴?從以亞歷山大大帝、查理曼大帝和亨利八世等著名歷史人物為主角的復雜而漫長的史詩,到特洛伊戰爭和亞瑟王之卡梅洛特的傳說,該書共講述了40個最為經典的中世紀神話故事,共分為7個部分:英雄人物,史詩戰役,奇事與神跡,惡棍、罪案與謀殺,征途和旅程,動物寓言,以及愛情故事。
錢特里?韋斯特維爾憑借其對大英圖書館館藏手抄本的深入了解,引領我們探索了這些西方文學史上飽受贊譽、內容精彩豐富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最初被保存在書籍或編年史背后的深遠歷史。中世紀的藝術家們紛紛用自己的杰作對這些或精彩紛呈,或鼓舞人心的故事加以描繪,最終使得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與自8世紀至16世紀幸存下來的精美的繪畫或書寫藝術交相輝映。
《玉見故宮:國寶玉器里的中華》,徐琳 著,方尖碑丨譯林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玉是中華文明特殊的標志物,玉文化具有原創性、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故宮不僅有大量制作于這一時期、供賞玩和使用的玉器,還藏有難以計數的傳世玉器,它們共同組成了故宮藏玉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清末的完整收藏譜系。該書由故宮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長徐琳撰寫,精選故宮藏玉中兼具代表性和故事性的國寶級玉器,生動呈現了故宮藏玉的豐富與珍貴,勾勒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壯闊畫卷。
正如徐琳所說,“故宮玉器藏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時代跨度完整,收藏從新石器時代各個重要考古學文化到清末民國時期的玉器,甚至還有當代玉器和外國玉器,具備完整的玉器發展體系。作為明清的紫禁城,大家總以為故宮藏品就是明清玉器,其實故宮收藏的明以前玉器數量之多、質量之精,遠超人們想象。”
《漢代天下:徐州楚韻》,譚平 史永 李曉軍 主編,溫雅棣 等 著,商務印書館2024年6月版。
“徐州博物館里珍藏著一件漢代文物,圓形平底淺盤,中間豎著一個尖尖的小錐子,還帶著一個形似樹葉的手柄。把它直立起來會發現在盤子下方有三個如同動物蹄子一樣造型的腿。根據考古工作者們的研究推斷,這是一件漢代人們用來照明的燈具……”徐州是兩漢時期的中心區域之一,擁有國內罕見的豐富漢代文化遺存。
在徐州博物館里,我們可以看到館藏的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尤以漢代文物最為豐富,它們默默無聲地向我們訴說著古代先民們曾經在這里居住和生活的故事,見證著古人的勞作、百姓的安康、兵武的豪勇、王侯的奢華,它們是徐州歷史文化的縮影。該書編寫團隊精心挑選了徐州博物館藏的二十件文物,劃為五個主題,進行深入講述,用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展開趣味探索,講述內容涉及古人的日常生活、藝術美學、喪葬文化以及地域交流等,讓我們得以通過了解一件件文物,循著歷史的脈絡,去感受那些歷史的故事,發現不同文明間的關聯和融合。
《林徽因古建筑文集(圖解珍藏版)》,林徽因 著,連達 繪注,清華大學出版社2025年5月版。
林徽因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和文學家,她的一生堪稱傳奇,是一位從中國傳統家庭中走出來的學貫中西的通才。她的丈夫,同樣為建筑學家的梁思成先生之所以走上研究建筑的這條道路,最初就是受到了林徽因的影響。林徽因先生自己最喜歡的定位也是建筑師,在她的墓碑上就鐫刻著建筑師的頭銜。她和梁思成先生畢生都沒有停止過對中國古建筑的考察和研究,盡力搜集整理在近代中國里被視為敝屣的中國傳統建筑的資料,并將古建筑奠定為一門傳之于世界的重要學科,確立了中國古建筑應有的地位。
云岡石窟平面圖,《林徽因古建筑文集(圖解珍藏版)》內頁插圖。
為了紀念林徽因先生,也為更好地完成林先生的夙愿,使林徽因先生為普及推廣中國古建筑文化的著述得以進一步傳播,讓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得以傳承延續,繪注者連達重新校注整理林先生有關中國古建筑方面的著作和文章,精選成集,并配以手繪圖解和相應的古建筑插圖140余幅,以表達對先賢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在自然與藝術中搭建知識宮殿
《國家公園》,安吉拉·艾朵斯 著,邸皓 楊林玉 譯,中國國家地理·圖書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5年4月版。
作為“美麗的地球”系列譯作,《國家公園》一書以六大洲56個標志性國家公園為脈絡,跨越沙漠、雨林、冰川、火山等多種生態系統,集自然科學、人文歷史與視覺藝術于一體,構建出一座紙上的環球自然博物館。
書中系統梳理了各國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百年發展脈絡,介紹了全球各地珍貴而美麗的野生動植物,精選600余幅震撼級攝影作品,揭開地球46億年地質演化的壯美史詩,以國際化視角呈現地球最珍貴的自然遺產,講述動人而傳奇的生命故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還獨家收錄有中國五大國家公園,從大熊貓的棲息地到海南熱帶雨林,書中特別介紹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該書不僅為旅行者提供深度導覽,更以沉浸式閱讀體驗喚醒大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進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及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看得見的自然史》,[法]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 編著,劉安琪 譯,中國國家地理·圖書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年9月版。
作為最早對公眾開放的自然博物館之一,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正式成立于1793年法國大革命期間,起源可追溯到1635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其中18世紀的大部分時期,由博物學先驅、博物學經典之作《自然史》的作者喬治·布豐管理。如今,館內藏品數量約為6800萬件,它們共同構成了一本大自然的詞典。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集世界最豐富、最罕見的動植物和礦物標本之大成;集動物園、植物園、高山公園、古建筑、實驗室、圖書館和溫室于一體,致力于研究與推廣地質多樣性、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探索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自然博物館之一。
博物學是從命名現有事物開始的,該書以圖像形式梳理人類對已知世界的認知邊界,致敬喬治·布豐,讓我們在約200件萬里挑一的珍貴藏品中“看見”自然生命,理解萬物是如何演化的。全書橫跨古生物學、地質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等多學科領域,從始祖鳥到現代鳥類,從地球巖石到地外隕石,涵蓋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在46億年的地球歷史中,在廣闊的宇宙中,搭建人類已知自然世界的知識宮殿。
《大英博物館東南亞簡史》,[英]亞歷山大·格林 著,花蝕 譯,方寸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穩定的季風與山海并存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東南亞的氣候與物質條件。這里是南亞次大陸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中心,歷史上中國、印度乃至阿拉伯文明隨著東來西往的商人來到這里,與本地的一切交匯。16世紀,歐洲人抵達東南亞,將這里帶入大航海時代,東南亞逐步成為開放與多樣性并存的國際化區域。從世界遺產吳哥窟與婆羅浮屠,到手工藝、表演和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元素,隨著季風而來的新思想不斷被融入本土框架,創造了別具一格的文化藝術特征。
《大英博物館東南亞簡史》精選400余件時間跨度約6000年的大英博物館珍貴藏品,展示在東南亞這片土地上不曾間斷的跨文化互動。這些藏品涉及東南亞物質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珍貴的金銀器、瓷器、雕塑和串珠,到日常使用的皮影、蠟染布料、鄉土樂器與編織器物,在呈現原材料、藝術審美和制作技術多樣性的同時,也清晰地追溯了東南亞區域內部在文化與歷史上的深刻聯系。
《我用一生畫絲路——趙以雄、耿玉琨藝術畫集》,耿玉琨 編著,中信出版集團2025年4月版。
20世紀70年代,畫家趙以雄從故紙堆中翻出《資治通鑒》《史記》,他白天當鉗工,晚上讀史,著迷于絲綢之路,夢想“用畫筆捕捉古老絲路的余暉”。1978年,終于和同為畫家的夫人耿玉琨踏上絲綢之路考察之旅,從此一走就是半生。他們50年間考察絲綢之路30次,用近10000幅畫作勾勒大漠風光、雪山草原、古老烽燧、佛寺古塞、石窟壁畫、風土人情,古老絲路的神秘和壯美在他們的畫筆下徐徐展開。
該書輯錄趙以雄、耿玉琨絲綢之路主題精品畫作120幅,包含油畫、工筆、重彩、線稿;題材廣泛,從歷史人物、自然風光、遺跡遺址、民族風俗等角度全方位展現這條古老商道沿線風采;結合畫家實地考察路線和絲綢之路歷史地圖,對畫作按照地理空間順序進行編排,引領讀者重走絲綢之路——從絲路重鎮新疆啟程,穿越火焰山、喀納斯湖、高昌古城、樓蘭遺址,回到絲路起點西安,邂逅大雁塔、鼓樓,再依次踏入山西、甘肅、內蒙古、寧夏、青海的廣袤大地,一路西行,到達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并輔以畫家多年間撰寫的考察筆記,以及耿玉琨對畫作的細膩解讀,展現步履不停的創作激情,更是對絲綢之路的動人告白。
《萬里千年——世界博物館巡覽》,王川 著,上海三聯書店2024年1月版。
“奧賽博物館保留了原有的結構,只是把四條鐵軌拆除,地面鋪平后作為雕塑作品的展示場。兩邊的月臺和二樓的候車室按照展覽的需要來分隔成展室。原來的拱頂依然明亮輝煌,供火車進出的兩頭,玻璃大窗依然存在,甚至車站原有的老式時鐘還維持原貌,且依然在報時。車站原先的裝飾就非常豪華,貴重的石材做成的圓柱和地板、天花板上的壁畫、絲絨的帷幕、水晶的吊燈、貼金的圖案,甚至還在使用著的餐廳和咖啡館。一切都暗示著那個奧賽火車站還在,只是被時光機器凝固了而已。然而,更加令人想起那個逝去了的時代的,還是陳列在展廳里的那些大師巨匠們的世紀絕品,那是與這個火車站同時代的藝術。其中,最能讓人起秋風鱸魚之思的,當是莫奈的那幅《圣拉扎爾火車站》的油畫……”作者的行蹤遍及歐洲、非洲、亞洲和美洲,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巴黎奧賽博物館、馬賽美術館、柏林美術館、雅典衛城博物館、希臘德爾菲博物館、圣托尼里島壁畫博物館、龐貝遺址博物館,等等。在作者的筆下,不管是繪畫、雕塑和建筑,還是工藝美術品,又或是部分環境藝術,每一個博物館都有著它獨特的歷史和價值。
全書共收錄了八十三篇介紹世界博物館及其展品和相關藝術家的文章,是作者歷年來游歷世界各地博物館觀感心得的積累和精選。他用自己藝術家的學識和視角去發現這些博物館的藏品之美。這些藏品有的是公認的世界級精品,有的尚未被很多人所識然而卻具有非常高的價值,也有被時間和人們遺忘了的作品。正如作者在該書的后記中所言,“走馬觀花地四處看固然重要,但能夠進入博物館去,就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看到那些業已消逝的東西。逛旅游景點是‘知其然’,而逛博物館則是‘知其所以然’,它的趣味要比逐點拍照大得多。”
《龍之國的傳說: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唐宋元書畫》,吳同 著,田謐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7月版。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是美國收藏中國畫較早的博物館,也是美國四大收藏中國書畫博物館中品質較好的博物館。現如今,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收藏中國書畫已有100多年歷史,通過這一傳統積累了無與倫比的書畫珍品,包括傳為閻立本所作的《歷代帝王圖》,北宋趙佶(宋徽宗)《搗練圖》《五色鸚鵡圖》,南宋陳容《九龍圖》等。
展覽“龍之國的傳說”專門從這些杰出的收藏中汲取靈感,匯集150多件可追溯到4世紀至14世紀的精美藝術作品。這些極其罕見和脆弱的作品中有許多以前從未在公共場合展出過。《龍之國的傳說: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唐宋元書畫》由這一展覽擴展而成,圖版卷完全收錄153幅展出書畫,并配上80幅其他館藏。解說卷由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東方部長吳同選編、撰敘,詳細介紹了畫作。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整理:何安安;編輯:宮子;校對:盧茜。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周刊」設置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2024書評周刊合訂本上市!
點擊書封可即刻下單
了解《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合訂本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