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頭市潮陽區西臚鎮西二社區,一片占地約20畝的建筑群“英之園”近日成為輿論焦點。
這座由四座四合院、七棟別墅組成的豪華建筑群,被潮陽區人民政府認定為違法建筑,其建設者陳英彪未經有權批準機關批準擅自建造。
這一事件不僅引發了公眾對違法建筑問題的關注,更讓人質疑:如此龐大的建筑群是如何在監管眼皮底下“悄然生長”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利益鏈條?
從外觀上看,“英之園”堪稱潮汕地區的“豪宅典范”。四座四合院沿襲傳統潮汕民居風格,雕梁畫棟,工藝精湛;七棟別墅則采用現代設計,配備庭院、泳池等高端設施。
據當地居民透露,建筑群內還設有假山、園林景觀,整體造價估計高達上億元。
然而,潮陽區人民政府的公告明確指出,該建筑群未取得任何合法用地和建設審批手續,屬于典型的違法建筑。相關部門已責令限期拆除,并對陳英彪立案調查。
公眾最大的疑問在于:如此規模的建筑群不可能一蹴而就,為何能在建設過程中逃避監管?
根據調查,該項目的建設周期長達3年。附近村民反映,施工期間運輸建材的車輛頻繁進出,動靜不小。一位不愿具名的村干部表示,社區曾接到群眾投訴,但“上報后沒有下文”。
這種反常現象讓人不得不懷疑,是否存在基層監管失職甚至權力庇護。
值得注意的是,潮汕地區近年來對違建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2024年還開展了“兩違”專項整治。在此背景下,“英之園”仍能“頂風作案”,其背后的運作邏輯值得深究。
公開資料顯示,陳英彪是西二社區原村民,早年從事建材生意,后轉型房地產開發。在當地,他被描述為“人脈廣泛”。
有知情人透露,其親屬中有人在政府部門任職,但這一說法尚未得到官方證實。更值得關注的是,在“英之園”建設過程中,多家中標施工單位與陳英彪名下企業存在關聯交易。
這種“自建自包”的模式,既規避了招投標監管,也為利益輸送提供了通道。目前,紀委監委已介入調查,重點核查審批、監管環節是否存在公職人員瀆職或權錢交易。
“英之園”事件折射出農村土地管理的深層矛盾。在潮汕地區,宅基地分配緊張與村民改善居住需求之間的矛盾長期存在。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村民往往選擇“未批先建”。
而基層執法部門面臨兩難:嚴格執法易引發沖突,放任不管則導致違建泛濫。
西臚鎮綜合執法隊負責人承認,他們在2023年曾發現該地塊施工,但因“調查程序冗長”,未能及時制止。這種執法效率低下的問題,客觀上為違建提供了“時間窗口”。
除監管因素外,違建產業鏈的成熟也是關鍵。調查發現,“英之園”的設計、施工、建材供應均由本地企業完成。
一家參與施工的包工頭坦言:“大家都知道手續不全,但老板承諾‘搞定關系’,我們只負責干活。”這種“默契合作”使得違法建設得以專業化運作。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銀行信貸人員違規為項目提供流動資金貸款,理由是“抵押物充足”,暴露出金融機構風控漏洞。
根據《土地管理法》和《城鄉規劃法》,違法建筑不僅面臨強制拆除,當事人還需承擔巨額罰款。若查實權錢交易,相關責任人將追究刑事責任。
潮陽區已將此案作為典型,計劃開展為期半年的違建清查專項行動。區委書記在工作會議上強調:“無論涉及誰,都要一查到底。”這種表態釋放出整頓吏治、規范建設的強烈信號。
這座矗立在潮汕鄉村的“天價違建”,終將隨著挖掘機的轟鳴聲倒下。但它留下的教訓,遠比拆除后的廢墟更值得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