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街頭巷尾,叫做“火燒”的,最常見的有三種:糖火燒、鹵煮火燒和驢肉火燒。
都是叫做“火燒“,這三種在表面上卻有著極大的不同。糖火燒有著淺咖啡一般的顏色,散發著甜蜜的香氣;鹵煮火燒在濃郁的鹵湯中浸泡,承載著老北京的獨特風味;驢肉火燒外酥里嫩,夾著香嫩的驢肉,令人垂涎欲滴。
糖火燒
鹵煮火燒
驢肉火燒的一種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 —— 小麥面為基材,加上植物油、在北方多數叫做“素油”,放入爐中烤制。而這火燒,其實就是燒餅的具體形式。
燒餅,作為北方地區流行的小零食,尤以華北地區最為常見。太原的油酥焙子需在特制陶爐中經受三次翻面,形成外脆內暄的獨特質地;邯鄲的吊爐燒餅懸掛在穹頂爐膛,依靠輻射熱將芝麻逼出堅果香氣;而赤峰對夾的餅胚必須經過"三搟三醒",才能包裹住秘制熏肘而不漏油汁。
還有內蒙古的各個城市、北京的胡同、天津的馬路邊以及山東的集市,都能看到燒餅的身影。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的充饑之物,更是承載著各地獨特飲食文化的重要符號。
要說燒餅的精髓,就在于那摻入的油酥面。油酥面是燒餅香酥口感的關鍵所在。制作油酥面時,先將面粉加熱,然后加入適量的食用油,攪拌均勻,形成糊狀。這油酥面的加入,讓燒餅在烤制過程中能夠層層起酥,口感豐富。
燒餅多為烤制,按照當下的說法,就是“烘焙”,這也是山西、內蒙古西部如呼和浩特,把燒餅叫做“焙子”的出處。
山西的燒餅久負盛名。在太原街頭,燒餅種類繁多,太原人也把燒餅叫做 "焙子"。焙子的制作離不開油酥面,這也是它美味的關鍵。油酥面的加入,讓焙子擁有了酥脆的外皮和松軟的內心。太原的焙子有多種口味,有基本的油酥咸焙子,咸香可口,咬一口,層層酥皮掉落在手中,讓人忍不住一口接著一口;還有糖焙子,香甜的味道在口中散開,滿足了喜歡甜食的人的味蕾。
在呼和浩特,沒有 "燒餅" 的叫法,只叫做 "焙子"。這里的焙子種類同樣豐富,有基本的油酥咸焙子,咬一口,酥脆的外皮帶著咸香,內里柔軟有嚼勁;還有 "牛舌頭",它長而薄,味咸,形狀獨特,方便攜帶和食用;"白焙子" 則不加油酥,不加鹽糖,保留了面粉最原始的麥香,適合搭配各種湯類或菜肴;糖焙子則滿足了喜歡甜食的人的味蕾,甜甜的味道讓人心情愉悅。
對于呼和浩特當地人,羊雜碎加牛舌頭焙子,幾乎成為了當地美食的代表。一碗熱氣騰騰的羊雜碎,搭配上酥脆的牛舌頭焙子,將羊雜的鮮美與焙子的香酥完美結合,是當地人早餐和午餐的心頭好,承載著他們對家鄉味道的深厚情感。
內蒙古東部區的赤峰,有一種招牌性的美食 —— 赤峰對夾。它就是用燒餅夾上肘子肉。這里的燒餅有著獨特的制作方法,外皮酥脆,內里松軟,能夠很好地包裹住肘子肉的鮮美。肘子肉經過精心烹制,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與燒餅的搭配堪稱完美,形成了獨特的口感和風味,成為了赤峰的一張美食名片。
赤峰對夾
小 結
從北京的火燒到山西的焙子,從呼和浩特的特色焙子到赤峰的對夾,華北地區的燒餅雖然形式多樣,特色各異。
油酥面的加入,讓燒餅擁有了獨特的口感和香氣,而各地根據當地的飲食文化和口味偏好,對燒餅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燒餅文化。
無論是作為日常的主食還是休閑的零食,華北地區的燒餅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無數人的味蕾,成為了人們心中難以忘懷的美味。
聲明:文中使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包括封面圖片均來自百度圖片搜索結果。如涉及使用不當請聯系編者刪除。
提示:
* 本文為“食材界”原創,歡迎業內外媒體轉載。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了解相關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