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國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口袋空空,生活徹底翻了篇。股市暴跌,銀行關門,昨天還是衣食無憂的中產,今天就得為下一頓飯發愁。
可怕的是,這種“搶劫”光明正大,連法官都救不了自己。更可怕的是,這種困境里,人們硬是憑著腦子和韌性,想出了各種填飽肚子的辦法——那些聽起來離譜、吃起來湊合的“保命菜譜”,成了大蕭條時期的救命稻草。
說到大蕭條的尾聲,1937年,午餐肉橫空出世。那會兒經濟已經稍微喘過氣來,可老百姓還是舍不得多花錢吃肉。
明尼蘇達州一家罐頭廠看準了機會,用便宜的雞肉和豬肉,加上淀粉和香料,搗鼓出了這玩意兒。剛問世時,大家伙兒其實挺嫌棄它的,味道不咋地,吃著也寒酸。可沒辦法,吃不起真肉的家庭只能捏著鼻子買回來湊合。
說來也怪,這午餐肉在大蕭條時沒火起來,反而在幾年后的二戰戰場上成了美軍的“標配”。士兵們一邊抱怨伙食難吃,一邊硬著頭皮嚼,后來還傳到韓國,變成了“部隊火鍋”的靈魂角色。保質期長,開罐就能吃,咸味夠勁——你說,這要真是下一場危機來了,它是不是還能再救場?
往前推幾年,1930年代中期,風滾草罐頭也曾短暫地冒過泡。沒錯,就是西部片里隨風亂滾的那團枯草,居然被做成了吃的。誰想出來的?沒人說得清,反正美國地大物博,風滾草多得煩人,總有人琢磨著把它變廢為寶。
罐頭廠把葉子摘下來,用鹽水泡上幾天,直接封罐。味道怎么樣?別問,問就是一把辛酸淚。可那時候,能填肚子就不錯了,挑剔是種奢侈。如今這東西早沒人吃了,可想想看,當年美國人連這種法子都能想出來,生存的意志得多頑強?
再早點,大蕭條剛開始那幾年,蒲公英沙拉也悄悄爬上了餐桌。別笑,真有人餓到去啃路邊的野草。蒲公英其實不簡單,含點維生素和礦物質,可當時誰管這個?能吃就行。
洗干凈,拌點橄欖油和鹽,再擠幾滴檸檬汁——聽起來挺清新,嚼起來卻苦得讓人皺眉。不過它勝在到處都有,隨手一拔就能湊一盤,比別的野菜好找多了。苦是苦了點,可在那個年頭,能多吃一口綠葉,就多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說到野味,燉野兔也算個狠角色。野兔肉脂肪少得可憐,吃多了甚至可能餓出毛病。大蕭條之前,美國人壓根瞧不上這東西,還特意引進郊狼收拾它們。
可到了危機時期,肉類稀缺,餓紅了眼的窮人哪還管這些?逮著野兔就燉,扔點洋蔥和胡蘿卜,再加一團面糊,一鍋下去有菜有飯,勉強對付。
可惜,這道菜壓根不頂餓,吃完還得接著餓。大蕭條一結束,美國人立馬把它踢出菜單,又扔回給郊狼。想想也挺諷刺,救命的玩意兒,一恢復正常就沒人搭理了。
還有更下飯的,比如豬肝包。大蕭條之前,美國人很少碰動物內臟,覺得low。可到了后期,有啥吃啥,誰還挑剔?豬肝便宜又鮮,剁成泥,混上燕麥和豆子,再抹點番茄醬,硬是整出了“假惠靈頓牛排”的架勢。
吃起來不咋精致,可好歹有點肉味,還能填肚子。家庭主婦們靠這手藝,把粗茶淡飯做出了點花樣,也算苦中作樂。你說,這要擱現在,誰會費這心思?可那時候,這是活下去的真本事。
再往前看,煙草燉肉絕對能讓人瞪大眼。別誤會,不是拿煙葉子當主菜,而是有人突發奇想,把棉絮和煙草混進燉菜里提味。
1931年左右,紐約中央公園的棚戶區里,一個叫漢森的失業廚師搗鼓出了這道菜。他從垃圾堆里翻出爛菜頭,土豆、玉米、洋蔥一股腦兒扔鍋里燉,后來有伙計弄來點豬肉,漢森還偷偷加了破棉襖里的棉絮和杜倫煙草。
餓急了的人吃著覺得香,等清醒過來才發現這組合有多離譜。這菜在流浪漢中間傳了好一陣,成了活生生的“生存傳奇”。你敢信嗎?這么奇葩的東西,居然真有人靠它撐過來了。
羅斯福面條聽著正常點,可也沒好到哪去。意大利移民把面條帶到美國,大蕭條時被本地人改得面目全非。
面條本身就是碳水炸彈,啥營養也沒有,加點牛奶和黃油,撒點鹽,就成了“羅斯福面條”。便宜是真便宜,做起來也簡單,就是得煮上25分鐘,適合那種餓得沒脾氣的人。
那時候,能吃上這碗面的人,家里條件還不算最差——畢竟,更多的人是撿到啥吃啥,連固定菜譜都沒得選。你猜猜,這要是放今天,誰還有耐心煮這么久?
最絕的還得是花生釀洋蔥。想象一下,把花生醬塞進洋蔥里,硬生生咽下去是什么感覺?大蕭條一爆發,這道菜就火了。華爾街那些丟了飯碗的經紀人,最先嘗到了這滋味。
后來報紙一宣傳,營養學家還站出來說它不錯——洋蔥有微量元素,花生醬有蛋白質,比那些稀湯寡水強多了。聽著挺唬人,可吃起來估計沒幾個人真覺得好吃。不過那時候,能填飽肚子還管啥味道?硬著頭皮也得吃。
這些菜譜聽著稀奇古怪,可背后是大蕭條的真實寫照。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股市崩盤拉開了這場災難的序幕。
中產家庭一夜返貧,失業率飆到25%,吃飯成了頭等大事。那幾年,美國人從揮霍無度到食不果腹,落差大得讓人懵圈。
可他們沒坐著等死,而是挖空心思找吃的。花生釀洋蔥、煙草燉肉、蒲公英沙拉……這些東西聽著像笑話,可真救了不少人的命。
說到大蕭條的根兒上,得從1929年的經濟崩盤說起。那之前,美國人過得太滋潤,消費透支,股市泡沫吹得老高。結果一戳就破,銀行跟著倒,錢沒了,工作也沒了。
數據顯示,頂峰時,英國那邊煤礦工人失業34%,紡織工人43%,美國這邊更慘,25%的人沒活干。吃飯怎么辦?自己想轍唄。政府救濟有限,聰明人就地取材,能吃的都往嘴里塞。這些保命菜譜,就是那時候的產物。
看完這些,你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大蕭條離我們挺遠,可那股子生存的勁頭,卻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花生醬塞洋蔥、煙草燉爛菜,連風滾草都能下鍋,美國人硬是用這些東西熬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放到中國,咱們老祖宗也有自己的智慧,紅薯、野菜、窩窩頭,不都幫著渡過難關嗎?可這美國人的“黑暗料理”,真是開了眼界。
如今經濟還算平穩,可誰敢打包票以后沒點風浪?這些保命菜譜,乍一看是歷史里的段子,可細想想,不就是人類在絕境里迸發的智慧嗎?午餐肉也好,蒲公英沙拉也罷,哪一道不是逼出來的生存術?
我覺得吧,咱們沒必要現在就吃這些,但了解一下,說不定哪天真能派上用場。畢竟,日子好過的時候,誰也不想吃苦,可真到了緊要關頭,啥招都得使上。
寫到這兒,我忍不住想問問大家:你覺得現在這年頭,咱們是不是也該備點“保命菜譜”?萬一哪天經濟晃蕩起來,你會選哪道菜救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