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冷知識:這10道非遺美食,比長城還硬核”
燕趙之地,枕山襟海,河岳雄渾。
其飲食文化,肇于農耕游牧之會,融于胡漢民族之交,千年積淀,自成氣象。
上古時,幽燕先民采粟漁獵,奠定麥谷為基;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胡餅、酪漿入中原,開飲食互融之端。
民風尚實,飲食貴簡而重味。
冀中驢肉火燒,面火燒外焦內柔,夾鹵香驢肉,佐以青椒,咬之脆響,汁潤唇齒,市井巷陌皆飄香,是為庶民之珍;
冀南永年酥魚,以老醋慢煨,骨刺酥爛,酸香透骨,年節宴客,必陳于案,寄寓“年年有余”之愿。
壩上莜面,蒸而食之,配羊肉蘑菇湯,御寒耐饑,承游牧遺風;
白洋淀雜魚鍋,雜魚共燉,輔以荷葉清香,水淀風味盡在其中。
明清以降,直隸官府菜崛起,
集南北之長,重刀工,精調味,鹿尾兒、燒駝峰,曾為宮廷貢品,然民間亦不改質樸,大鍋菜、貼餅子,雜燴百蔬,暖身更暖心。
昔紀曉嵐宴客,以“一魚兩吃”顯巧思,傳為佳話;
今雄安新區新起,舊味新烹,不變者,乃燕趙人對土地之敬、對煙火之忱。
河北之味,是大漠風沙與平原麥香的私語,是官府雅饌與市井煙火的和鳴。
一碗羊湯暖寒夜,半塊缸爐燒餅嚼春秋,飲食之間,
藏著這片土地的厚重與溫柔,亦在歲月流轉中,續寫著新的故事。
藁城宮面
河北石家莊藁城的魂兒,這面細得能穿針眼,空心透光,像銀絲纏著千年故事。
傳說唐太宗病中就饞這口,清朝光緒年間更成了貢品,2013年還進了河北非遺名錄。
老藝人用藁城小麥粉,加鹽加油,
純手工盤條、拉絲、陰干,二十多道工序熬七十多小時,全看老天爺臉色,
陰雨天絕不做面,所以年產就百來天,金貴得很。
煮好的面透亮筋道,湯清得能照見人影,嗦一口,
麥香裹著咸香在嘴里蹦迪,暖胃更暖心,
這手藝能從唐朝傳到現在,靠的就是這股子較真勁兒。
李鴻章燴菜
1896年李鴻章出使歐美吃膩西餐,
回保定后命廚師用海參、魚翅、鹿筋配白菜豆腐,拿槐茂甜面醬燴出這鍋“救命菜”。
2011年直隸官府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這菜也跟著成了文化招牌。
金黃湯汁裹著Q彈海參和吸飽鮮味的炸豆腐,
粉條吸溜進嘴還帶股醬香回甘,寒冬臘月來一鍋,暖得人直想脫棉襖。
柴溝堡熏肉
是乾隆年間郭璽創制的柏木熏制美味。
2009年入選河北非遺,傳說慈禧西逃時嘗過糊鍋肉,
竟被焦香勾住味蕾,直夸“別有風味”,郭璽由此改良工藝,
用柏木熏出肥不膩、瘦不塞齒的絕活。
咬一口,紫紅肉皮顫著油光,柏香混著肉香在嘴里炸開,
夏夜不腐的秘訣全在百年老湯和煙熏火候里,這手藝早成了懷安人宴客的排面。
正定八大碗
2007年入選河北省非遺名錄。
這道菜源自三國趙子龍犒勞將士的宴席,
唐代定型為“四葷四素”搭配,葷菜選牛上腦、肘子肉蒸足兩小時,酥爛入味;
素菜用海帶、粉條吸飽肉湯,鮮香不寡淡。
蒸籠上桌時,金黃紅褐的肉皮泛著油光,
肥肉柔滑如玉,瘦肉醬香回甘,配著吸滿湯汁的素菜,連扒三碗飯都不嫌多。
如今宋記八大碗傳承人把民間手藝搬進酒店,
從紅白事到年夜飯,這口千年老味道依然暖胃又硬氣。
黃驊面花
河北渤海邊的非遺面點,2009年入選省級非遺。
這面團捏的“藝術品”,用的是當地鹽堿地旱地麥,
面粉筋道麥香濃,得經過發面、揉面、刻模、蒸制等十多道工序。
舊時黃驊土地貧瘠,
逢年過節,百姓把舍不得吃的面粉蒸成壽桃、鯉魚模樣的面花,
既當供品祈福,又作禮物傳情。
如今這白胖面花,暄軟香甜,咬一口全是麥浪的味道,暖胃更暖心。
唐山蜂蜜麻糖
這源自冀東豐潤七樹莊的“甜蜜非遺”,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明朝萬歷年間,“廣盛號”張家融合蜜汁與油炸排叉技藝,
借京城“蜜供”澆漿法,創制出薄如蟬翼、形似團花的麻糖。
2009年它入選河北非遺,淡金黃的酥脆外皮下裹著綿軟面芯,
蜂蜜與麻油的香氣在舌尖化開,
像咬住了一朵會呼吸的云,甜得恰到好處,暖得直抵人心。
保定漕河驢肉
這口肉從宋代漕幫火拼鹽幫的慶功宴里殺出來,
當年幫眾們宰了俘虜的毛驢燉肉,沒想到燉出個流傳千年的絕活兒。
2013年正兒八經進了省級非遺名錄,徐水漕河鎮的老湯鍋一開火,方圓十里都飄著肉香。
選驢有講究,煮肉更邪乎,
20多種香料配老湯,大火攻小火煨,煮出來的肉酥軟得能抖腿,
紅亮亮油潤潤,夾在剛出爐的火燒里,
咬一口直燙嘴卻舍不得松口,低脂高蛋白還補氣血,
康熙爺當年微服私訪都饞這口,您說能不香嗎?
河間驢肉火燒
這口傳承千年的非遺美味,2012年就入選了河北省非遺名錄。
它源自華北平原的河間市,長方形的火燒烤得金黃酥脆,
薄如紙的外皮一碰就掉渣,里頭夾著醬制入味的驢肉,肥瘦相間,
肉香帶著二十多種香料的醇厚,趁熱咬一口,
驢油混著肉汁滲進火燒里,香得人直跺腳。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吃過都夸“絕”,乾隆下江南時還賜名“蛤蟆吞蜜”,
這故事配著火燒的熱乎氣,吃著暖胃又暖心,妥妥的老饕心頭好!
大名二毛燒雞
這道從清朝嘉慶年間飄香至今的美味,可是有故事的“老江湖”。
1809年,大名府的王德興用一鍋祖傳老湯和砂仁、桂皮等十幾種草藥,
燉出了骨酥肉爛、咸香透骨的燒雞。
道光年間新任府尹聞香落轎,當場賦詩“適逢設盛宴,吾必備二毛”,
直接讓這燒雞成了官場宴席的標配。
如今它依舊守著老城十字街的鋪子,用百年循環的老湯和“鳳凰單疊翅”的講究造型,
把河北人的實在都燉進了每一絲雞肉里。
2018年入選河北非遺,靠的就是這口不改的古法手藝。
平泉羊湯
這碗帶著300年皇家基因的暖湯,2017年剛摘下河北省非遺的招牌。
傳說康熙爺打獵時被香氣勾了魂,一碗下肚龍顏大悅,
從此平泉鎮的柳林深處飄出了御膳香。
羊骨熬出奶白湯頭,羊雜切得細如發絲,
澆上紅亮亮的辣椒油,撒把翠生生的香菜末,熱氣一騰,連東北風都繞著走。
平泉人講究“五臟共補”,羊心羊肝羊肺羊肚羊腎在老湯里翻滾,
喝著暖胃,嚼著補身,再啃口芝麻爆多的燒餅,
寒冬臘月也能喝出滿頭大汗的暢快。
當夜幕籠罩燕趙大地,街巷飄來驢肉火燒的焦香,
羊湯館的銅勺叮當碰響,非遺老味在煙火中蘇醒。
這十道穿越時空的滋味,是河北人刻在基因里的味覺密碼。
咬一口酥魚,聽醋香講述滏陽河的故事;
捧一碗莜面,讓壩上長風拂過舌尖。
千年流轉,官府雅宴的刀工未冷,市井灶臺的溫情更濃。
若想觸摸這片土地的體溫,不妨走進冀地晨昏:
讓宮面銀絲纏住鄉愁,看麻糖蜜色點亮笑顏。
非遺餐桌上的河北,正用老手藝煨著新時光,等您來嘗一口活著的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